□陈保国

舞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从西域高原到长白山下,从中原大地到沿海边陲,每逢传统佳节,都会舞龙助兴。特别是农村,每逢农历正月,由乡民自发组织,民间艺人扎龙灯、耍旱船、舞蚌蚌,用这些传统节目来释放一年辛苦耕作的劳累,增添节日的欢乐。

我的家乡罗山县彭新镇,是一个山川秀美、风景如画的小城镇。我们常自称是龙的传人,我的家乡和龙又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她坐落在大别山下,淮河上游的九龙河之滨。虽然离开家乡30多年,但儿时夏天白日在河里捉小鱼,夜晚拿一张竹席在河滩上纳凉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不能忘怀。

今年受朋友之邀,我带上家人一同回家乡观赏龙灯。真没料到,此行不仅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而且彻底了解到舞龙灯的真正含义。

文革前的彭新镇,人口不足600人,东西走向的沙石路街道宽不过3米,每逢腊月,赶集的人们挤得水泄不通。如今,宽阔的柏油马路直贯东西,长达3公里,无论是路面的宽度和街道的长度都比原来扩展了好几倍。街道两边统一规划的楼房和门前红绿交错的地砖整齐划一,道路两旁的广玉兰精神抖擞,像列队的卫兵在欢迎着我们的归来。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是舞龙灯的第一个高潮。

下午3时许,舞龙灯的序幕拉开,“牵龙喝水”仪式开始,总司仪哨音一响,悦耳的唢呐、欢庆的锣鼓、震耳欲聋的鞭炮此起彼伏,鲜红滚动的龙珠引路前行,十几个小伙子一声呐喊,举起长龙开始舞动,旱船、蚌蚌、大头娃娃和身着艳丽服装的秧歌队紧随其后,人们有的站在路边驻足观看,有的随着舞龙队伍缓缓前行。表演队伍来到河边,鞭炮锣鼓嘎然而止,舞龙者成一字形排列,由司仪在龙头前摆上香案,供上祭品,燃烧纸钱,乡民代表向长龙虔诚叩首,围观的人们鸦雀无声,整个仪式场面庄重肃穆。

我儿时观看过舞龙灯的,当时少不更事,只是跟在人群后面看热闹。现在看到这样一种场面,不禁产生了疑问:改革开放到今天,家乡的人们难道还在宣传迷信?

带着这个疑问,我特地请教了几位老艺人。原来,这“牵龙喝水”的仪式只是舞龙灯的序曲,整个舞龙灯的过程在农历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和二月初二3个晚上完成。龙是水中的动物,正月十五举行的“牵龙喝水”仪式中燃烧纸钱、摆放祭品、虔诚叩首等传统习俗一是要获得龙王爷的批准,放龙出水与民同欢;二是让龙吃饱喝足,养足精神。正月十九的晚上是宴酒,大意是请龙王爷的客。二月初二的晚上是斩龙头,用一盆血水泼在龙头上,再将龙身放入水中,使其回归大海,以祈求龙王爷保佑当地一方百姓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这才是舞龙灯的真正目的。

下午6时许,正月十五闹元宵、舞龙灯活动正式开始,按照习俗,表演者由东向西,逆水而行(俗称玩上水)。其时,家家户户门前张灯结彩,备足了烟花爆竹,龙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冲天而起的烟花五彩缤纷,山乡小镇犹如披上了节日的盛装。舞龙的小伙子们龙行虎步,边舞边喊,使尽浑身解数,把一条长龙舞动得千姿百态、潇洒飘逸、风生水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到半个小时,漆黑的夜空突然划出一道闪电,霎时,雷电交加,春雨不期而至。舞龙者不仅没有感到扫兴,反而精神百倍,有如神助。观灯的人们更是欢呼雀跃,呐喊回应。站在后面的老人们纷纷感叹今天是个好兆头,今年也一定是个好年头。

返回市内的路上,我们余兴未尽,感叹着家乡的祥和、富足,验证了我市一书法家为此次灯会所书“传承习俗文化,凝聚和谐精神”的主题,也谈到家乡的河道变窄、沙滩变少、河床遍布垃圾,与镇中心大道的宽阔整洁形成反差,据说镇政府也做了不少努力,但乡民们的环保意识还需提高。去年,信阳市被评为“全国十佳宜居城市”,这是一块难得的金字招牌,每一个信阳人都要用行动去维护信阳的美好形象,让家乡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我期盼和关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