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国
春节虽已过去多日,可固始县往流镇敬老院的老人们仍然沉浸在节日的幸福之中。让老人们感到幸福,是他们赶上了好时代,更是他们遇到了好心人。提起此事,老人们津津乐道……
春节前的一天,虽然是寒冬腊月,但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上午10点,一辆满载着棉大衣、热水器、电动三轮车、大米等价值1万多元物资的大卡车缓缓驶进往流镇敬老院,紧接着从后面一辆白色桑塔纳车上走出一位青年人,他就是郑州国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继臣,专程来给往流镇敬老院五保老人送大衣等物资以及与五保老人签订供养协议的。
王继臣出生在白露河边的往流镇邓圩村,6岁时母亲不幸去世,父亲带着他和年幼的弟弟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艰难日子。他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和同学们的支持下读完的。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已经扎下了报恩的愿望。
王继臣高中毕业后考入河南大学外语系,1993年夏季,他读完大学后,就自谋出路,艰苦创业,先后干过装修、建筑等行业,经过将近20年的艰苦创业,终于闯出了一条阳光灿烂的路子。刚开始创业时没有经验,东奔西跑,经济效益不好,到2006年年底,他的企业才有了一定的效益。王继臣富而思源,知恩图报。他幼年时立下了报恩誓言,现在要付出实践。
王继臣读完大学后,就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可他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心里时刻挂念着父老乡亲,当他的公司刚刚有了效益之后,王继臣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五保老人。有一天,王继臣从老家的一位同学那里了解到往流镇在上级政府的扶持下,由村民李纯白个人筹款建成了一所公办民助的敬老院。目前,敬老院的食堂、住室、活动室、建身器材等设施基本配套、日常生活用品齐全。2009年3月,由镇政府统一安排入住了邓圩、梁庄等附近几个村的20位五保老人。这些老人住进敬老院以后,日常生活只能依靠国家财政补贴的少量资金维持,生活过得很艰苦。他觉得这是他知恩回报的时候了。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自己出资扶助往流镇敬老院的20位五保老人,他的这种善举得到了妻子和公司员工的支持。
今年春节前夕,王继臣拿出资金在县城买了20件棉大衣,一个热水器,一部电动三轮车,还有10袋大米,这些东西装了满满一卡车。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他带着这些物资来到往流敬老院。这天上午,敬老院热闹非凡,县里领导来了,镇党委书记来了,村干部来了,同时还吸引了很多村民。在捐赠现场,老人们穿上王继臣送来的棉大衣,喝上王继臣送来的热水器烧的开水,身上暖了,心里热了,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为了让敬老院老人的日常生活有一定保障,这位有责任心的人、富有爱心的人在捐赠仪式之后,又当场与该敬老院负责人签订了供养20位孤寡老人的协议。
供养协议明确规定:王继臣创办的郑州固源装饰有限公司对该院现已入住的20位五保老人每人每月供给最低标准200元的生活费。为了保障全院老人的生活,为了方便快捷,王继臣所在的公司每月8日由公司财务处直接把供养经费拨发到往流镇敬老院的账户上。
一个人做一两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把好事天长日久地一直做下去。王继臣不仅给家乡地五保老人送来吃、穿等日常生活物品,签订了对五保老人的供养协议,他还为家乡的邓圩小学捐赠了两台电脑、一副篮球架、两副单双扛等价值1万多元的教学器材以及体育器材。一位乡亲给王继臣的供养协议算了一笔账,每人每月供给200元生活费,20人每月就是4800元,一年12个月,王继臣就要拿出48000元钱啊!这些钱对一个大企业来说,算不了什么,可是对王继臣这样一个刚刚有点经济效益的小企业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
别看王继臣对家乡的五保老人这样慷慨,对学校那样大方地资助,可他对孩子零发钱可扣得很紧,孩子每次跟他要零花钱时他只给10元钱,他对自己的花费也是精打细算。他对笔者说:“我少吸点烟,少请几顿客,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给五保老人,让家乡的五保老人能吃上舒心饭、穿上暖身衣、过上安祥和谐的晚年,我自己的日子过紧点心里也舒服。”
王继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富而思源、知恩图报。他在捐赠和签订供养协议现场对敬老院的老人说:“我今天是来还情的,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一碗米、一件衣、一双鞋使我度过了少年时代,是同学们的10元钱、8元钱,三顿饭、五顿饭使我读完了初中和高中。现在,我的企业有了效益,我就要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我挣的是社会的钱,现在我又拿这些钱去回报社会,这是我的心愿。”
王继臣为家乡的五保老人捐款捐物,并签订供养协议的善举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称赞。在捐赠现场,一位姓李的五保老人感动地说:“在这寒冬腊月,王继臣总经理给我们送来了棉大衣、热水器、大米,这真是雪中送炭,同时又为我们签订了供养协议,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我们感谢王继臣总经理,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五保老人的关怀。”往流镇党委书记付少华在现场也深有感触地说:“王继臣用大爱和真情温暖了家乡孤寡老人的心,同时也温暖着我们许许多多家乡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