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驷龙

春风一缕传花香,夏风一阵翻稻浪,秋风一度染菊黄,冬风一场披银装。春夏秋冬的风,在原野上一登场,走马灯似地转一圈,又是新的一年。草过新年一枯荣,人过新年长一岁。小孩子长高了,少女更俊俏了,可对我来说,一到过新年,就会激起我回望家乡的路,唤起对童年过年的深切怀念。

赶年集

我的家在豫南商城的一个小山村里,离丰集小街约有一里多地,小集遇农历双日为逢集。平日里,地里活忙,人们往往是趁着露水来、趁着露水走,所以又叫露水集。可一到过年就不一样了,忙了一年的人们担着大米、白面,带着腌好的腊肉、腊鸡,晒好的蘑菇、干笋等土特产到集上卖,卖了好价钱再买年货。小商小贩们像是从地下钻出来似的,一下子多了起来,有炸油条的、蒸白馍的,有卖布、卖玩具的,有卖年画、卖鞭炮的,就连平日见不到的唱戏的、耍猴的、说大鼓书的也来凑热闹,小街装不下了,就漫到山坡上、溢到小河边。我们拿着大人给的钱,像快乐的鱼儿,三五成群地穿梭在人流中,去看耍猴的。那耍猴人一敲锣,小猴子打雨伞、拉车子,再一敲锣,小猴子不干了,和耍猴人对打起来,让人捧腹大笑。笑够了跑到山坡上,从大人腿缝里、胳肢窝下钻到前面,看“花篮戏”《换太子》,虽然看不太懂,但凑凑热闹也很开心。小孩子喜欢吃零嘴,你买一把糖果,我买一包黄豆,玩饿了,就买些油条和白馍,坐在草堆上就吃起来了。吃饱了,就跑到河边听大鼓书,疯到太阳快要落山了,还舍不得回家,巴望着夜里能看皮影戏。手被大人牵着,头还止不住地回头往街上看。

备年货

到了瑞雪纷飞时,爹买年画娘剪纸;小儿嬉闹撒干糟,惟恐晚来沽酒迟。按理说备年货是大人的事情,但也少不了孩子们的参与。天刚亮,有的孩子端着泡好的绿豆在石磨边排队,等大人来磨豆浆;有的端着蒸好的糯米饭,等在石臼前揣糍粑;有的拿着小棍,帮大人抓鸡逮鹅;胆子大一点的,跑到杀猪的地方凑热闹,抢猪膀胱,吹足气当球踢;还有嘴馋的,跟着大人围着灶台转,等着吃刚炸出锅的鱼和肉,还有蒸好的馍。这时候,听到大人说:“养儿比养狗强!”心里美极了!

守年夜

家乡的年饭开得比较晚,颇有点惜年的意味。不等大人吃完,孩子们就拿着鞭炮往外跑,早有小伙伴在稻场上,你点一个、我点一个,“砰砰叭叭”地响起来,笑声、惊叫声、大闹声,弥漫着整个山乡。记得有个叫“方瓜蛋子”的小伙伴说:“咱们到大枣树下放炮去,我有双响炮(二踢脚)。用炮把结的枣全炸下来,省得明年打枣吃挨刺扎!”大伙一听,疯跑到枣树下,边放边喊:“大枣树,你要乖,果一熟,掉下来!”父母唤儿声响起,我们才回家,围在火盆旁,听大人拉家常、讲故事,听着听着就进入梦乡,已记不得吃没吃年夜饺子。

拜大年

拜年对小孩子来说,最感兴趣的莫过于穿新衣、走亲戚。大人们拉开方桌,端上菜肴,至亲好友拉家常、喝酒划拳很是热闹。拜年不仅给我们带来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东西,有在外当兵、当干部的亲戚回来,我们总喜欢跟他们凑在一起,听他们讲外面的世界。从他们的谈话中,让我们知道了世上还有比金刚台更高的山,比沙河还要大的河,有比一条街还要长的火车……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代的发展,世事的变迁,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乡情,不管你身居何处,它都永远都是你心灵的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