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道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这首名传千古的《黄鹤楼》中的“昔人”,就是指出生于今天罗山县灵山一带的三国名相费祎。据陆游《入蜀记》卷五记载:“昔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 《图经》、《太平寰宇记》等均有类似记载。

费祎,字文伟,三国时江夏鄳(今罗山)县人。其艰辛的童年时代就是在罗山这片土地上度过的,大约七岁时父母先后亡故,跟随其伯父费仁一起生活。后因经济拮据,费祎不得不离开罗山,最终颠沛流离到蜀地,投靠了其姑表兄益州刺史刘璋。费祎的求学、成长及仕途进取均在蜀国完成,最后官至丞相之位,成为蜀国的头号重臣。

费祎博闻强记,悟性过人,在罗山的艰苦生活经历使他一生都好学不倦,“虽军国多事,从不稍辍”。过目不忘的能力使他工作效率极佳,能轻松处理繁重的公务。费祎在做丞相时,总理全国军政大事,日理万机,但仍有时间同家人一起休闲度假。费祎性格谦恭,生活朴素,作为处于蜀国皇帝之下级别最高的干部,却从不植财,全家都是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是一位相当清廉、平民化的丞相。

诸葛亮十分欣赏费祎的才干,在《出师表》中建议后主刘禅“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秋,诸葛亮南征胜利后班师回朝,群臣到都城外几十里的地方去迎接,很多人的资历和官位都在费祎之上,但诸葛亮却只让费祎与自己同乘一车,从此众人莫不对费祎另眼相看。因得诸葛亮的赏识和推荐,费祎的仕途很是顺利,不断得到升迁。建兴四年(公元226年),在费祎作为蜀国首席外交官与东吴谈判时,连孙权都被其折服,赞叹地说:“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并以常持的宝刀相赠。正是费祎的此次出访,再次完成了蜀吴和解、共同抵御魏国的使命。

费祎治军有方,纪律严明,其率领的军队有着极强的战斗力。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国曹爽领军来攻,时任大将军的费祎出兵汉中相拒。其临战不惧,在出发时与前来送行的光禄大夫来敏在三军面前从容对弈,气定神闲,貌无忧色,以其稳操胜券的大将风度,极大地鼓舞蜀军士气。来敏感叹地说:“君必能办贼者也。”果然,费祎出兵汉中后顺利击退了魏国军队。

费祎十分重视民生,注重发展经济,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其当政后,停息战事,韬光养晦,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牧业、矿产业、兵工业等事关国计民生的优惠政策,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图在国力强盛后,实现诸葛亮生前所制定的统一全国的既定政策。由于费祎治国有方,蜀国的国力在其主政时期,逐步增强,达到顶峰。

然而,正在费祎主政蜀国,大展才干,发奋图强,静待时机之际,竟在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春节举行蜀国高级“干部”招待会时,被时任蜀国谏议大夫的魏国降将郭循手执利剑杀害,举国震惊,后主刘禅追封其为敬侯。作为蜀国最后的栋梁之才,费祎就这样离开了人世,终结了他未竟的统一事业,被安葬在今四川昭化古城外。其墓历代均有培修,明代时规模最为宏大,墓地四周有围墙、神道、牌坊、碑亭、费公祠、草堂等。只是现在的费祎墓年久失修,仅存一个土堆和一块已断裂的“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