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魏师傅正在书写春联。

□本报记者 杨 柳 文/图

进入腊月,市面上红红火火的春联更是把新年的喜庆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春联自古流传至今,深受人们青睐。记者发现,印刷精美的“成品”春联已渐渐占据了春联市场的大半江山,不仅书店里出售的是印刷的春联,就连集贸市场上也大都是千篇一律的印刷春联。

在我市中心城区四一路某家卖春联的小铺里,老板告诉记者,“印刷的春联是现成的,不仅有墨汁效果的还有金粉效果的、绒面效果的,书体也更美观多样,现在谁还稀罕手写的春联。”

然而,也有许多市民认为,印刷的春联千篇一律,本身没有文化底蕴,但手写春联则飘着墨香,能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这在商业化的社会中显得弥足珍贵。

2月1日,在平桥区农林路一家专门写春联的摊点前,几幅已经写好的春联被挂在墙上,丰厚饱满的墨迹还没有干,摊点的主人魏师傅正运笔挥墨。几位行人驻足观看,不时点头赞赏。

“魏师傅,您的毛笔字写得越来越好了。”年年都在魏师傅这里买春联的王春生由衷地说。“你看看这手写的春联就是不一样,看这一笔一画,多有气势! ”

平桥区电业局的李老伯说自己是魏师傅的“老主顾”。他说每年的腊月下旬,他都要光顾魏师傅的春联摊,请魏师傅写春联。“我的两幅对子魏师傅已经写好了,我就等字干了拿回家去。”李老伯微笑着坐在魏师傅的长条凳上说,“我不喜欢孩子们从单位拿回家的对联,内容太呆板、太功利了。这现场写的春联就不同了,想要什么内容的对子都可以让魏师傅写。”

71岁的魏师傅告诉记者,1990年他从平桥南阳商场退休后就开始摆摊为人写春联,写招牌。而他最初写春联的时间应该追溯到1956年,那年他还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算起来,喜爱毛笔书法的他已经写了50多年了。他常回忆起以前在村里替人写春联的情景,“从农历腊月开始,乡里乡亲们就带着买来的红纸,送到我家让我写春联,我当时不过是个年轻小伙儿,但大家都觉得我写得不错,所以每逢写春联,我就很自豪,很高兴……”

魏师傅说,“现在虽然有很多印刷的春联,但是还有很多老主顾找我写春联,他们觉得我写的春联上有墨香,有年味儿。每年一进腊月,我就开始在市场上摆摊写春联,一直写到大年三十。”

将近中午,魏师傅手写的金粉字的春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的徒弟小李说,现在跟师傅学写春联是因为自己喜欢毛笔书法,他更觉得传统的民族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