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政
114查号台,作为公共服务的查号平台,本该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准确的答案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可现实却是,114未能“急消费者之所急”,在顾客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安然”地强行让消费者花钱听广告,这不仅浪费消费者时间,而且还降低工作效率,暴露出某些通信运营商利用自身垄断行业之便利强制公众为捆绑业务买单的行为。
占据垄断地位的通信行业,诟病早被国人痛斥,虽然国家出台有《反垄断法》,却依旧没有削弱其垄断地位。究竟这里面有多大的利益,使得某些通信运营商连114这个公共服务平台都不放过呢?据《大河报》记者调查,我省某市114插播广告的收入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冠名的纯广告收入。114冠名的广告分前后冠名,其中前冠名每个月1.5万元,后冠名每个月9000元,照此计算,该市联通公司一个月在114冠名上的广告收入就是2.4万,一年就是28.8万,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其二是额外的话费收入。本来查询一个号码顶多需要20秒,而插入广告后最低也得30秒,这多出的10秒就是额外的费用。大家可不要小看这10秒啊。目前,固定市话的收费一般都是按照前3分钟0.22元收取(电话包月除外),以后每分钟按0.11元收取。一个计费时间段内,基本可以完成查询过程,不会产生额外费用。而用手机或外地固定电话拨打则是按照每分钟或秒数计算的,这当中也包括长途通话费,因此多出的额外费用也就是从这里产生的。一个人的10秒钟产生的额外费用也许你觉得不值一提,但据该市内部人士透露,114查号台每月拨打次数都在300万次左右,高峰时期能超过400多万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联通公司从中赚取的额外费用到底有多少。
我们经常说诚信是企业的基石,对于通信行业更如是如此。为顾客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消费,是通信业的职责所在。114插播广告,本身就已经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再让消费者稀里糊涂地为那些额外的费用买单,更背离了诚信经营的宗旨。消费者一不留神就不知不觉地掏了冤枉钱,成为冤大头,怎能让人不心烦呢?
希望运营商能“改邪归正”,为消费者着想,让那些不明不白的收费离开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