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方 刚)日前,罗山县被省教育厅命名为创建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单位,这是该县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的又一成果。近年来,该县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了“调、建、帮、支”四项举措,强力推进薄弱学校建设,基本实现了“办好每一所学校”的目标。
在“调”字上做文章。该县制定了《关于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意见》,根据农村学校实际,撤并结合,对相对较近、规模较小、条件较差、生源较少的学校逐步撤消;将条件较差、生源较少但学生上学路途远的偏远小学改办成教学点,扩大中心校或中心村学校办学规模。到目前为止,全县中小学已由原来的318所调整到现在的223所。调整后,全县中小学布局更加合理。
在“建”字上下工夫。该县制定了《罗山县薄弱学校建设规划》和《罗山县农村初中校舍改造规划》,认真执行《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在落实各级财政下达的教育投资时,集中财力优先改造农村薄弱学校。2008年以来,全县投入1611万元对10所薄弱初中进行了改造。近几年,全县累计改造薄弱学校157所。
在“帮”字上求突破。该县扎实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活动,县城学校与农村边远学校“结对子”,从师资、物资、管理等方面给予帮扶。各乡镇以中心校为依托,选择2所至3所较为薄弱的农村小学进行帮扶,以强带弱,促其发展。
在“支”字上见实效。该县选派城镇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校参加为期2年的支教,鼓励优秀骨干教师轮流到农村薄弱学校示范教学、挂职锻炼。近年来,全县共有286名教师参加了支教工作。各乡镇初中和中心校每年都分别组织了3名至5名教师到本乡镇村级小学支教。同时,县教体局每学期都组织名师开展以“送理念、送方法”为主旨和寓“理论辅导、示范作课、对话交流”于一体的“送教下乡”活动,每年都有数千名农村教师在“送教下乡”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