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寒流频仍,信阳农村改革却如火如荼,呈现出一片烂漫春色。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们以试验区建设为平台,围绕建成粮食生产重点区、特色农业示范区等六大目标,全力做好土地流转、资金投入等八篇文章。农村改革在先行先试中如火如荼、突破不断,创造了许许多多引以自豪的‘第一’,在信阳农村改革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试验区建设为我市农村改革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助力农业发展 着力提升现代农业效益
我市是农业大市,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扬科学发展的大旗,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巧借试验区建设平台,科学实施,保持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9年,“农业生产获得好收成,粮食总产达到114.6亿斤,占全省粮食总产的10.63%,连续6年实现增产,连续4年保持在百亿斤以上,新增粮食2.36亿斤,占全省新增粮食5亿斤的近一半。”喜讯振奋人心,成绩来之不易。
成绩的取得,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密不可分。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市全面落实国家有关强农惠农政策,及时兑现农民种粮的各项补贴。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在坚持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着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扩大高产稳产田、旱涝保收田面积。按照省政府打造粮食核心产区的要求,继续对农业综合开发县和产粮大县进行投资倾斜。
有效提升现代农业效益。我市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提高良种良法和农机作业覆盖率,大力推广杂交水稻、优质高产小麦种植,继续抓好“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信阳毛尖”品牌。积极支持板栗、石榴、油茶和苗木花卉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培育发展豫南黑猪、固始鸡、淮南麻鸭等地方良种。重点支持华英、三高等龙头企业发展,稳步发展水产业。目前,我市各县区大打特色经济牌,一批知名品牌叫响全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事实证明,尽管我市农业生产形势喜人,但提升空间还很大。为此,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们的茶产业部门和企业要认真调研,拿出实施方案来。农业的其他部门和行业,包括畜牧、水产、林业、水利,都要从提升效益上下工夫,切实迈出农业从大到强的坚定步伐。”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让其尽享改革发展成果
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民生无小事,万事民为先。我们要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大局,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三保一就’和平安建设入手,设身处地谋群众之想,义无反顾解群众之忧,全力以赴保群众之安,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凸显了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民爱民的情怀和真正造福于民的决心。
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市委、市政府保障民生、为农民解忧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民领取养老金,是我市试验区建设在农村保障社会化上所取得的一项突破。罗山县从2009年5月1日开始,在信阳市率先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制度。当年6月1日,第一批养老金发放到3594位老人手中。以罗山县为试点,全市推广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让所有的农民老有所养、都有保障。目前,罗山县参保农民超过25万人,289个村参保率超过60%,已发放养老金1700万元。浉河、平桥、新县、商城、光山、固始、潢川、羊山新区的18个村进行了试点。
建设标准化村级卫生室,为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是市委、市政府保障民生、为农民解忧的又一大手笔。(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