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上午,韩俊(左三)、王铁(左二)、张德豹(右二)、刘涛(左一)参加经济日报《新农村》专刊对话栏目访谈。
本报记者 吴 菲 摄

本报讯(记者 吴 菲)近年来,信阳积极实践,成功探索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推广和宣传信阳劳务经济发展经验,1月17日上午,经济日报《新农村》专刊对话栏目在北京举行信阳劳务经济专题访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信阳市委书记王铁,张德豹、刘涛两位信阳外出务工人员代表应邀参加访谈。

访谈的话题从金融危机对信阳劳务经济的影响和信阳的应对举措开始。王铁说,以北京一地为例,信阳籍在北京务工人员成立了8个党委、297个团支部,大家有困难找组织,所以信阳劳务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

王铁介绍了信阳劳务经济发展的过程。他说,信阳外出务工人员经历了无奈中走出家门、比较中走出家门、坦然中走出家门、欢乐中走出家门四个阶段。信阳劳务经济发展过程中,党委政府有“五送”:送农民一个金手指,即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有目的地加以引导;送农民一把金钥匙,就是建立培训基地和培训机构,提高农民就业技能;送农民一座金桥梁,就是把70%的外出务工党员纳入组织管理;送农民一根金拐杖,就是建立完善“源头建会、属地管理、联合互动、双向维权”的工作机制,为外出务工人员撑起保护伞;送农民一块金招牌,就是培育知名劳务品牌。

王铁还谈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权利、权益保障和引导外出务工有成人员回归创业等问题。大家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韩俊指出,中国的现代化一个是城镇化,一个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双轮驱动。信阳探索出了良性互动、互出共进、城乡共同发展的路子,信阳的劳务经济发展在全国具有标本意义。

作为外出务工人员代表,信阳市第二建筑劳务公司副总经理张德豹、新疆鹏隆集团公司董事长刘涛通过对自己创业经历的回顾,对信阳劳务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意义做了充分而有力的诠释。

《新农村》对话栏目是经济日报为宣传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而开辟的一个整版专栏。专栏采用中央部委领导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对话的方式,来宣传各部门关注三农、助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措施和效果。

中国经济网对本期访谈进行了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