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铁志
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祖祖辈辈特有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在纷争与战乱中赖以生生不息的传家宝。而今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说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富起来了。于是乎,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出手阔绰的中国人,在种种国际会议上,开始有人质疑中国是否还是发展中国家。
这样的现实让我矛盾:一方面,中国开始摆脱贫穷和匮乏,不仅在世界政治舞台崭露头角,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敢于担当,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另一方面,中国人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走向世界,为萧条的世界经济注入一针强心剂,显示了普通中国人的购买力。所有这些,都使我感到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豪。但这种骄傲和自豪是谨慎而有限的。原因很简单: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我们的综合国力还不强,我们与真正的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们没有任何资格和理由盲目乐观。未富固然不能先奢,就是将来有一天真的富甲天下,依然不能奢靡、奢侈、奢华,这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观念和价值选择。
在走向富裕的起点,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重提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光荣传统,必须学会正确处理节俭生活与勤劳致富、正当消费与奢侈浮华、热心慈善与摆阔斗富的内在关系。以一种成熟理性的生活态度对待自己、对待世界。对于外界那种过高评价中国成就,过度渲染中国实力,过分夸大中国作用,过于强调中国责任的说法,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艰苦朴素、勤俭持家,是我们的国情决定的必然选择。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大物“薄”,人口众多,是这个基本国情的主要特征。资源匮乏使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捉襟见肘,人口众多作为一个巨大的分母,足以消解发展成就、放大发展困难。在不断开发新技术、新能源,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只能量米下锅,量入而出,在“节流”上下功夫。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大手大脚、肆意挥霍的败家子作风。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均收入居世界百位之后的所谓发展中大国,奢侈品消费居然“荣膺”世界第二,甚至大有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的趋势,绝不是我们的光荣,而是一种令人汗颜的耻辱!
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必须从遏制公款消费、反对形式主义做起。在当今中国,最大的浪费、最豪奢的消费、最令人瞠目的奢华不在个体消费,不在几个出国大款肤浅的摆阔斗富,而在公款消费,在各种名义的形式主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之中。其中的浪费和腐败大家耳熟能详、见怪不怪,不需我在此繁琐论证,每个生活在当代的中国人心中都有一本账。由此引发的奢靡之风影响极坏,不仅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腐化社会风气,毒化青少年心灵,是最大的腐蚀剂。此风不除,倡导发扬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光荣传统,就会沦为笑谈。
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必须成为整个社会的健康导向,成为每个人的自觉选择。如今的中国社会,似乎大有一点笑贫不笑娼的变态味道。人人争说财富,个个热衷炒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早已成为过气的老调,而在消费的名义下是驾香车,住豪宅,挥金如土,才是“成功人士”的物化标志,才是当代英雄应有的派头。问题在于,在城市奢华的背后,在所谓“成功人士”神奇的背后,谁看见依然处在半原始状态的中国农村?谁看见依然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谁看见挣扎在城市边缘建好高楼却永远买不起房子的民工?不仅如此,对于那些虽然温饱但不敢得病的市民,对于那些只要有孩子上学就必须省吃俭用的父母,对于那些依靠三代收入才能勉强交上首付的所谓有房一族,对于稍不留神就沦为卡奴的中低收入者,中国是一个可以随便奢靡、奢侈、奢华的所在吗?
在外国朋友眼中,中国是一个整体。一位对中国不无好感的朋友曾经说过:“北京、上海像欧洲,中国农村像非洲。”我以为,把全中国都看成北京、上海,不是恶意的夸大,就是极度的无知;而把全中国都看成非洲,绝不仅仅是无知。不管怎样,我不希望少数人基于过分自卑和虚荣基础上的奢华消费被误解为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我不希望我们自己的媒体过分渲染少数人所谓的财富故事;我不希望盲目攀比、非理性消费成为商品时代的价值取向,成为左右我们这个社会的病态选择。
(据《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