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实行食盐专营以来,我国在提高合格碘盐普及率、消除碘缺乏病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10余年的食盐专营制度导致的政企不分、产销矛盾、缺乏竞争等问题也愈加突出。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还是盐业公司和生产企业,都认为有必要对食盐专营体制进行改革,但都建议要考虑其中的特殊情况和复杂性,统筹规划,稳妥推进。

成就举世瞩目

针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劣质盐、非碘盐冲击食盐市场较为严重和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和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需要,我国从1996年5月开始实施《食盐专营办法》。

实践证明,食盐专营体制对推动合格碘盐普及、消除碘缺乏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防治碘缺乏病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目前我国居民户碘盐覆盖率达到97.5%,远高于70%左右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碘缺乏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儿童甲状腺肿大发病率由1995年的20.8%下降至目前的5%以下,全国儿童智商平均水平也达到103.5,比实行食盐专营制度前提高了10多个智商点。

改革势在必行

实行食盐专营体制10多年来,我国的食盐政策一直没有进行调整,专营体制在继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弊端也日益凸显。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实行食盐专营体制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也带来了巨大的体制成本,限制了盐业企业的创新力和活力,影响了行业效率提高和资源优化配置,扭曲了行业分配秩序和加剧了产销矛盾,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应周全考虑、稳妥推进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的这份调研报告指出,推动合格碘盐普及、消除碘缺乏病意义重大,所以盐业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提高碘盐覆盖率,其次才是提高生产效率。相关部门和企业都认为,鉴于食盐的特殊性和改革的复杂性,改革应周全考虑、稳妥推进。

盐业体制改革既需要保障人民群众食用合格的碘盐,建立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长效机制,又要加快制盐工业结构调整、产业集中和食盐流通现代化建设,确保盐行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如果贸然打破专营体制,可能会影响国民补碘,相关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会引发价格波动,对碘盐产销各环节的监管也会更困难。”

28家制盐企业代表在去年底向相关部门上报的一份材料中也表达了他们的担忧:“全国有2000多家制盐企业,如果都可以生产食盐,必将出现无序竞争,食盐质量无法保证,市场监管难度加大。”

中盐总公司建议,食盐体制改革的统筹考虑中,要把食盐战略储备包括进去,加快建立国家级食盐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姜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