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实践证明,“六城联创”改善了环境,塑造了形象,促进了发展。回顾这几年,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心无旁骛,只争朝夕,挥汗如雨,顽强拼搏,如期实现了既定的阶段性创建目标。

毋庸置疑,创建成果来之不易,但巩固成果更不容易。譬如,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我市仍然存在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扔乱倒、乱摆乱占等城市顽症。巩固创建成果需要人人参与,打一场持久战,形成巩固创建成果的强大声势和群体行动,形成习惯、形成风气。只有这样,我们的全部创建目标才能够实现。而实现这些目标,关键是在创建上加力。

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要下功夫维护创建成果,巩固创建成果。首先要下功夫提升创建水平。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生活、对环境、对精神的追求不断提高的新趋势,丰富创建内容,提升城市品位。在中心城区,继续推进老城区改造,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抓好背街小巷整治,尤其要加大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以及破产半破产企业的办公区、家属区创建力度;新城区要按照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建设标准,抓紧建设,尤其要将百花园区域、招商大厦区域、教育园区、高铁车站站前广场等关键节点建设成为精品,打造城市地标。

其次,要下功夫提升县城创建标准,树立县城也是城市的观念,用城市的标准建设县城、管理县城,切实增强县城的承载功能、带动功能。乡镇创建要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集贸市场管理,整治环境卫生,争取把更多的乡镇建成省级乃至国家级文明乡镇、生态乡镇,同时要把乡镇主干道的环境治理纳入乡镇创建范围,一起安排、一起督查、一起考核。

再次,要下功夫完善创建机制。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城市创建是造福人民的事,六城联创中有许多好的做法、好的经验,比如,领导带头当“路长”、当“场长”、当“园长”;比如,一个牵头单位加上几个责任单位集体搞创建;比如,市县乡三级联动、共同创建,等等,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应该加以整理、加以完善,形成机制,形成制度。总之,就是要靠制度把突击行动、集中行动转变为常态行动、持续行动,让魅力信阳释放出更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