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题组
“轰轰烈烈的改革、只争朝夕的发展、争先恐后的试验,今日的息县,一幅幅生动图画尽现眼前。”日前,息县县委书记张富治从乡镇调研归来,如数家珍地谈起该县的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金融改革风帆正举,土地流转快速推进,合作组织发展迅猛,社会保障开创新局面,新村建设你追我赶,人才创业热情高涨,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活力源自改革。创新农村土地流转体制机制使农业大县息县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截至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面积56.8万亩,其中耕地39.9万亩,发展土地信用合作社15家。
“为推进土地流转,我们成立了‘息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体系。”谈起土地流转,张富治侃侃而谈,“土地流转不但催生了柳学友、裴其华等一批承包土地千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而且促进了息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息县香稻丸和息半夏知名度很高,在原产地得到有效培育和规模种植,香稻丸每公斤卖出188元的大价钱,稻壳都可以卖到4元钱一斤。沿公路干线,甘蔗、西瓜、小香瓜、红薯、萝卜、马铃薯等各种经济作物形成规模种植局面,全县经国家商标管理局注册和受理的农副产品商标已有10多个。”
息县是如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形成亮点的呢?张富治说:“我们采取广泛宣传引导、设立奖励资金扶持、政府职能部门免费服务等措施,大力推广大户群体扩张、基地农户合作、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开发、政府行政引导等多种典型模式,促进合作组织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共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90家,每个乡镇平均15个,全县28%的农户参加了不同形式的合作社。”关于合作社的发展,张富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息县合作组织的大发展,不应仅体现在数量的增加上,还要体现在合作的质量上。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正逐渐从单一的生产资料购买、生产技术服务合作,向开展标准化生产、进行无公害基地认证、品牌包装等领域拓展,必将成为息县试验区建设的‘助推器’。”
城乡一体化建设无疑是息县试验区建设的“得意之作”。目前,全县20个乡镇已有110个新村开工建设,其中初具规模48个,现已入住6900户。“超市就在家门口,就医不用到处求,燃气灶、太阳能、各类电器都拥有。这些以往只有城镇居民才能享受到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息县新农村的真实写照。”张富治说。“息县的新村建设已全面掀起高潮,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正在由村民居住点向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综合服务社区转变,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和城里人一样优美舒适。同时,大量的旧宅地得以复耕,今年全县可复耕土地1.2万亩。”
“如今,‘居住新农村,流转承包地,创业家门口,务工工业园’已经成为息县农村新景象。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着活力,蕴藏着生机,饱蘸着激情!”张富治满含深情地说,“我们有信心做好八篇文章,实现六个突破,共谱改革协奏曲,弹好发展交响乐,让息县大地流金淌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