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者们普遍认为,政府应该投入更多资源,承担更多责任

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小金库”现象。虽然政府三令五申,为何这种逃避监管的行为依然存在?教育界内部人士透露,这是源于市场化背景下办教育的“需要”。他们认为,取缔并不难,但取缔的同时还要增加合理的资源投入。

钱不够,金库凑

暨南大学教授班弨分析,现在国企、民企各类管理性开支,如广告费、宣传费、接待费等都有预算,企业自主权大,定个数额也容易。而政府机关一方面制度约束紧,另一方面公务员的待遇大规模提高,同时他们的开支如会议开销、差旅费、接待费等,也已足够,所以“小金库”少了也好理解。

相比而言,教育系统目前还达不到这样的“良性状态”———一方面管理预算不足,院系搞个小活动都要向学校打个程序复杂的报告,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划拨的教师工资额度也跟不上公务员,“一般教授的工资还不及政府机关的处级干部”。

目前教师的工资收入主要有两块,一块来自财政拨款,量不多,只靠这一块老师想和公务员看齐,差距还很远;另一块是奖金,主要来自学校的各种创收。“如果老师没有一定的工作量,收入会很差,所以老师们戏称工作量为‘挣工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张敏强调侃道。

有土壤,怨体制

“许多学校很矛盾,按体制应由政府拨款,但现在学校要花的钱中,政府拨的只占小头,更多的还得靠其他渠道创收。”张敏强分析,在这种现状下,许多学校都偷偷设立“小金库”,有的不仅学校有,学院也有,系部还有。

张敏强分析,市场化体制下,学校不创收也不行,政府给了政策,教师要加工资,但钱却要学校自筹。政府支持多少,学校该创收多少,也没明确比例。

“若绝对不允许学校设立小金库也可以,那就应该像公务员一样由政府全包下来,所有工资和管理开支均来自财政。”张敏强分析,教育系统“小金库”的产生,市场化大背景下的教育体制责无旁贷,若各方面都有保障,“小金库”也就没有存在的土壤了,相信这一点政府也很清楚,“何况院长、系部主任们去搞‘小金库’,钱也不是装进他们自己的口袋,工作又好开展,所以就搞得屡禁不止了。”

真想管,也不难

“‘小金库’的存在,不是管不管得了的问题,而是要不要去管、怎么去管的问题。”班弨说,“小金库”如不能存在,学校的体制就必须调整。

班弨举例说,比如暨南大学等一些学校,前些年把学院和系部所有的钱都收归学校财务统管。收回来后,学校就要承担所有教职员工的奖金,把院长、系主任解放出来专心于教学、科研等。“其实这才是教育的常态,国外校长的责任首先就是去争取资源,怎样教好书、怎样做科研是专业人员的事。”班弨说,世界上的大学很少出现中国这样学院院长和系主任都要去挣钱,各系部收入还不同的情况。

“现在政策要严管‘小金库’,其实管起来也不难,无非是个预决算的问题,关键是制度监管的同时要投入。”许多教育界人士赞同班弨教授这一看法。他们认为,取消“小金库”是好事,教育本来就是个公益事业,不应过分市场化,在教育的大发展上,政府应该投入更多资源,承担更多责任。 (据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