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张晓华 汤红涛)2009年,浉河区围绕建设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成功闯出“企业+创新载体+专家库+大学生创新团队”的“1﹢3”科技创新模式,科技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首次通过了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首次争取到2个国家级科技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国家级河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信阳分中心落户浉河区;建成了信阳市第一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壮大自主创新主体。该区发挥中心城区的科技、信息、人才资源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通过引导企业科研立项、新产品认定、申报省市两级工程中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壮大。2009年,全区申报和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2个,申报和确定各类科技认定11个。二纺机公司顺利通过了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的严格考核评审,成为我市第二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培育自主创新载体。今年,该区在培育自主创新载体方面实现四个全市第一:一是组建了全市第一个综合性、并正式被河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接纳为信阳分中心的浉河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科技培训等多种科技服务。二是成立了全市首个以创新资源共享为特征的机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信阳市及周边地区机电行业的中小企业在创业、科研、调试、生产各个阶段,提供实验、检测、装备及设施、信息资源及技术资源的共享服务。三是创建了全市第一个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以恒达工业园为基地,建立浉河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四是与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研发了全市第一个茶叶电子商务平台,并通过了省863软件测试。

整合科技人才资源。该区建立了由省、市、区相关领域43名科技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在全区支柱产业、特色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领域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该区还把信阳师院、豫南农专等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引入企业,为企业提前储备了有实际经验的技术后备人才。目前,大学生创新团队已协助浉河区各类企业进行创新实践活动50多次,参与研发项目10余个,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