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成兆本 通讯员 胡晓川

1997年省政府批准成立省级潢川经济开发区。当时潢川县伞陂寺镇的七里岗、王香铺两个村10多个村民组5000亩耕地和宅基地被征用,近4000人成为失地农民。潢川经济开发区面临着解决城乡一体化、让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的新课题。经过不懈地探索,他们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经验,失地农民完成了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生活也变得更美好。他们的做法是:

一、从身份着手,变农民为市民。开发区管委会经过多次走访、座谈,了解了失地农民的想法和愿望,并积极想方设法,多次向市、县有关部门汇报、协商,打破原有户籍制度的限制,对失地农民进行集体农转非,解决了他们的城市户口问题。

二、以就业为本,变务农为务工。开发区一是优先提供就业机会。开发区与引进的企业合作,优先招聘辖区内居民就业,目前辖区内80%的中青年在辖区内工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基本上每户都有一个人在金星啤酒厂、黄国粮业、铁路货场等企业就职。二是鼓励居民创业致富。开发区在工商、税收、管理和工程承包等方面,给予创业者优惠政策,鼓励辖区内居民发展餐饮、运输、百货、建筑等第三产业,帮他们找到致富门路。现在开发区内一个5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农贸市场、一个大型粮油加工厂和一个大型农产品超市,都是农转非居民自办的。

三、以保障为基,变失助为多助。开发区按照城市人口应享受的待遇标准,保障农转非居民在养老、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与城市居民无差别。尤其是对于特困户,开发区通过向上级汇报协调,争取到200个城镇低保指标发放给他们,解决了这些人的生活难题。

四、以居住为要,变农村为城镇。开发区拿出500亩土地作为安置区,按照“统一规划、农民自建”的办法,经过几年的投资,已建成两层联体安置楼1000多套,让1000多户失地农民搬进了新居。开发区还对安置区的主干道进行硬化,配套供排水系统和路沿石、绿化、亮化设施,并建设标准化卫生室、水冲式公厕、垃圾中转站、农贸市场、农民休闲广场和小学。就这样,在原来农村的基础上建起了一座规划有序、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城镇。

现在,开发区农转非居民人人安居乐业,就业有门路,生活有保障,一些能人还利用开发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创业有成。这得益于开发区真正把失地农民的利益放在了首位,出台了较为完善的整套措施,实现了农民失地而不失业、农村城镇化而不边缘化。这样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