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平

近年来,商城县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连续五届荣获“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称号。尤其是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进程中,商城县将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相结合,增强基层组织活力,创新城乡一体化党建、农村民主管理、人才选拔激励的新机制,夯实农村组织基础,提高民主化水平,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着眼于夯实试验区建设组织基础,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机制

农村基层组织是实现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在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商城县面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情况、新任务和新要求,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形成了城乡“统建同管”的城乡一体化党建新格局。

创新理念,理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我们针对农村改革发展催生各类新型经济组织、产生各类新兴群体的新情况,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要求,转变理念、拓宽思路,改变就党建抓党建的传统做法,将工作定位在理顺关系、密切党群关系上;将工作重点放在为社员、会员以及广大农民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上,真正使党组织成为群众的政治核心;把工作重心放在为党员提供教育、管理和服务上,努力成为党员的力量源泉、活动之家、服务中心,着力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建立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为主体的党的工作助手队伍,在农村各类新型组织和外出务工党员集中地,积极开展“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等活动,做到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机构同步设置,形成党群共建、良性互动、资源共享的新格局。

延伸链条,创出了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新模式。结合全县农村党建工作实际,我们在全县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和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按照“凡是有3名及其以上正式党员的各类新型组织,都要建立党组织”的要求,采取“单独式”、“联合式”、“挂靠式”、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等方式相继建立党组织。对暂时没有党员的新型经济组织和外出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劳务集体,采取“先搭台、后充实、再规范”的步骤开展工作。努力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把党组织网络向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和产业链上延伸,向城市社区覆盖,实现城乡同步建设、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党建格局。目前,全县新建立“两新组织”党组织、外出务工党组织105个,其中,专业合作社类16个、劳务服务中介类9个、企业经营类20个、外出务工类60个。

发挥作用,呈现了党建促发展的新成效。以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形式为抓手,积极推动农村党建和各类新型经济组织双向互动,实现了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发挥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党支部引领作用。合作社党支部号召党员带头找市场、联农户,为其提供信息、政策及法律方面的支持,并通过党建工作载体,发挥党员作用,逐步形成“一个党员带一户、一户带十户”的帮带机制,促进其发展壮大。上石桥耀艺农机农艺合作社和双椿铺书鹏沼气合作社,在党员中全面开展“党员先锋岗”和“党员示范岗”等创建活动。二是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党支部组织各类协会及农民合作社积极为其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发展成为联系范围广、组织能力强的经济共同体,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让农民在服务中得到实惠。金刚台乡龙泉茶叶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成立后,引领社员实行统一采摘、统一制作、统一标识、统一销售,不仅使茶叶品质有了大幅提升,而且整个效益翻了一番。三是在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实行村党支部成员到各类农村新型组织中交叉任职,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有效平台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着眼于提高基层民主化水平,积极探索村级民主管理新机制

近年来,商城县积极探索以“自觉化执行、标准化运作、民主化议事”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建立起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运作规范、决策民主的村民自治体制,扎实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增强民主意识,做到“自觉化”执行。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专题培训班等形式,积极组织村干部开展党性教育和法律法规、民主法治、履职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切实提高村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依法治村水平。2008年以来,先后三次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到县委党校参加村务民主管理、法律法规、新农村建设等各类专题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同时,还指导各乡镇制订出台村干部综合考核办法,把村级民主管理列入村干部工作考核内容,实行民主制度“一把手”负责制,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村干部贯彻民主制度的责任意识,使民主管理成为村干部的自觉行动。

完善村规民约,做到“标准化”运作。“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搞好村级民主管理,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好制度。为此,我们从制订规章制度入手,结合第六届村委会换届工作,制订全县统一的《村务党务公开细则》、《民主决策流程图》、《村务党务公开程序流程图》、《村民自治章程》、《村民公约》和《村民议事规则》等一系列制度,既为全县村级组织民主管理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广大干部和村民以这些制度为准绳,加强自律、自我约束,相互监督、相互评价提供了一个有形的标杆,使民主管理工作进一步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依章办事,违章必究,更好地推进民主管理工作由“以人管”到“以制度管”、“靠制度管”的转变。

积极推行“4+2”工作法,做到“民主化”议事。积极学习和推行“4+2”工作法,采取“四议两公开”的形式,让村里的事务由村民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自己管,使村级事务管理的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过程,使村民真正成为“知情人”、“当家人”,使干部真正成为“领头人”、“清白人”,村民对村干部从不理解转向理解、从埋怨转向支持,形成了心齐气顺议发展、谋发展、求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县已经成功实现推广运用“4+2”工作法100%覆盖的目标,所有村运用“4+2”工作法全套程序,解决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通过运用“4+2”工作法,全县村级组织共解决各类问题1369个,流转土地23.3万亩,整修村组道路510公里,化解群众纠纷412起,既有效地推动了试验区建设,又为农村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着眼于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活力,积极创新农村人才选拔激励机制

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农村基层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而且关系到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的执行力,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为此,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农村人才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打牢农村发展的人才保障基础。

多方式选“能”。扩大选人视野,拓宽用人渠道,真正把党性强、作风正、会致富、甘奉献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农村基层组织中去,发挥“领头羊”作用。一是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培养和选拔一批“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强”村党支部书记。把优秀人才“选”出来。二是通过回请任职、村企兼职等方法,吸引在外创业有成的党员回村任职,把外出优秀人才“引”回来。余集镇创业有成党员雷咸银担任西冲村党支部书记后,不仅投资改善了该村基础设施,而且利用信息优势,组织富余劳力外出务工,带动了农民致富。三是立足于本地“挖”,把优秀人才“挖”出来。注重从合作社领头人、协会负责人、企业经营者以及致富能手、种养大户等党员中,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充实到基层组织中。四是通过招考等方式,把优秀人才“考”出来。三年来,全县通过考录形式,共有323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大大增强了基层组织的生机活力。

多途径育“才”。加强教育培训,全方位提高基层干部素质。紧紧围绕提高乡村干部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等,抓好对乡村干部的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目前,全县村“两委”负责人每年都集中培训10天以上,村“两委”其他成员每年集中培训在8天以上。同时,加大投入,开通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助推教育培训。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和扎实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自身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多机制励“人”。为了稳定村级干部队伍,积极建立村级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初步实现了村级干部“干有激情、退有补贴、老有所养”的阶段性目标。一是稳定工资待遇。按时足额拨付村级行政经费,保障村干部工资和办公需要。二是建立激励保障机制。探索并建立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干部养老保障制度。如余集镇党委对连续任职20年以上的原村党支部书记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50元,初步改变了以往村干部退职后缺乏相应待遇的尴尬局面。三是积极推广农村困难党员救助制度、党员互助制度和老党员定补制度。三年来,全县共筹集发放困难党员救助金30万元,资助农村困难党员1400余人次。积极探索优秀村级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以及事业编制干部的方式和途径,为村级党员干部开展工作营造良好的干事环境和发展空间。截至目前,全县有2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参加全省公务员招录考试并被顺利录用;有12名“大学生村干部”通过公开考试选拔成为国家公务员。

(作者系商城县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