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音
“80%的文学界人士没读过其中3部以上的作品,99.9%的中国人没读过其中任何一部作品,即使在评委中,也绝对没有一个人读过所有的24部作品……一条陈年的社会新闻或许比它要多一点回头率。”独立出版人叶匡政如此批判中国的茅盾文学奖。
那么有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或者说什么样的东西是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
这是个快餐文化的时代。
互联网让这个世界变得如此简单,什么问题都可以“百度一下”,人们习惯在网络中寻求答案,电子辞典、电子书、电子杂志、电子报……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各种各样精致的、粗糙的、有益的、有害的文字在网络上泛滥成灾,真正适合我们阅读的有多少?
浅阅读时代来了。《心灵鸡汤》之类的书被高中生视为珍宝并堂而皇之地摆上了案头,原因是对高考有用;各种大制作、小成本的文艺片、商业片充斥电影市场,不管情节如何老套,技术如何糟糕,只要肯露,只要敢脱,就有人拼命鼓掌;电视剧市场里,长长短短的辫子晃来晃去,黄马褂、红顶子、绿翎子,“奴才”“朕”……凡是能迎合观众需要的,一律拿来我用,什么艺术价值、教育性,统统抛到九霄云外……
泛创作时代来了。网络的发展,让人们宣扬自己思想的途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容易。BBS、BLOG、SNS社区的迅速普及,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尽情书写。于是各种各样的文字开始泛滥于网络。各种粗制滥造的网络小说数不胜数,其中大部分都是倾诉体的。或许这个时代里,每个人都真的太需要倾诉了。每年公开出版的、私下出版的书万万千千,真正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寥若晨星。这是个文字泛滥的时代,也是个思想匮乏的时代。
以上种种现象,正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市民文化在高度繁荣。当然,这并非什么坏事。唐宋时期,市民文化也是高度繁荣,它们留给我们的是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和瑰丽华美的话本小说。可是,轻松娱乐性的东西固然需要,那些所谓“沉重晦涩”的东西同样不能丢。那些曾经被我们弃若敝屣的东西,需要重新拾起了。
一个社会的市民文化繁荣是个进步,但绝不是最终目的,真正健康健全的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兼容并包的,而不是某一个体的畸形繁荣。如果所有的人都满足于吃着爆米花看着肥皂剧,因为煽情的表演而痛哭流涕并乐此不疲,那我们多年来的文化建设无疑是失败的。幸而事实并非如此。
李银河、周国平、江晓原、陈思和、翟永明等学者曾经都列出了一份书单,讲述他们多年来的读书经历。从那些书单中,可以了解到,这些大家们对经典名著,是相当看重的,那些不朽的著作,从来没有淡出他们的视野。我无意列出那些书单,我想说的是,经典不能丢。那些被无数人验证过的经典,有着太多的精髓需要我们去吸收,一遍两遍的阅读自然不够,十遍八遍也不为过。
我们需要深阅读。不是网络上的浮光掠影,不是看缩略本的走马观花,不是简单了解前人的观点,更不是人云亦云的盲从。不必读很多书,要有所取舍。一些书是可以站在书架前浏览一遍就丢掉的,一些书是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翻出来看看的,然而一定要有一些书是放在案头枕边时时翻阅的。那些书,是让每一个人从“我们”中独立出来的仙丹,是“我”之所为“我”的法宝。
古人说,开卷有益。如今虽未必完全适用,然而略作参考也未尝不可。邱震海说,真正的阅读是纸质的。那么,愿你的梦里有泛黄卷轴的淡淡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