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诚信的礼仪之邦,有过人类史上辉煌的五千年文明,更是一个富有理性的民族。有关诚信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例如:古代有个叫孟信的人,他被罢免了官职后,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病牛卖了,来换粮食。孟信回家后发现病牛被卖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顿,还去把病牛要了回来。他对买主说,这是病牛,没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病牛不能卖给你。
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人们交流日趋频繁,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的高速推进,诚信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有违诚信这一基本道德的丑恶现象并没有完全杜绝。当然,失信者在损害社会与他人利益的同时,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有一次,我上街买菜,看到一位老者躺在地上不省人事,很多人走到老者身边看一眼就走开了。我当时也想帮一把,但看别人都不管,也怕自己引火烧身,自找麻烦,就低头离去了。因为这种自己摔倒了却讹人的事,报上也曾登载过,事后心里还是感到有些内疚,不知老者是被别人送医院呢,还是自己醒后走回家的呢?又想到自己要是到了古稀之年,如果在外也发生这种事情,没有人相帮,该如何是好呀。
管仲在《管子·乘马》中说:“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墨子说:“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这些做人的道理已传承了几千年,而现今的人却用冷漠狐疑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将先人的思想、理论像古董一样藏于楼阁,只能远看而不去近摸。不再纯真的年代,人们麻木着、沉默着。抖去生活中的浮尘,抹去世俗的乏味,才发现纯真的年代已经远去。行于世道上,人们学会了虚伪,戴着面具不敢真实地见人,使诚信危机愈演愈烈,演变成为一个诚信极度缺失的境地。人民的权利在诚信中缺失,道德评判标准在诚信中丧失,而在利益冲突下又不断地接受着各种尺度的挑衅。人们在发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哀叹中痛心疾首。自古代诸子百家对“诚信”有着各种形式的阐述,但都没有脱离其本义,诚信,永远是道德评判的根本。
我们都渴望能做一个真实的自我,要想做回真实的自我,那我们就得消除猜疑,卸下那令人疲惫的面具,也就是做一个表里如一、诚实守信的人。胡锦涛总书记讲的“八荣八耻”中就说:“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诚实守信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人人都应以诚实守信为荣。我们需要以行动来证明一切——做诚信人,做诚信事,尤其是在现今这个充满巨大诱惑的世界,我们倍加需要有诚信。
(摘自《智慧》)
杂 文
□牛 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