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报对市区街头垃圾箱里的垃圾混装清运进行了连续报道,不少读者打来电话想了解,全市区的垃圾都是混在一起运到了垃圾中转站,那么之后垃圾又运到何处?对垃圾又进行了怎样的最后处理?垃圾集中之后是否会污染环境?是否会对市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为此,记者专程到市区惟一的琵琶山无害化垃圾处理场探寻了一番,了解我市垃圾集中之后的处理情况。

琵琶山无害化垃圾处理场位于河区五星乡的琵琶山村,距市区7公里,占地面积260亩,总库容为180万立方米。据该单位负责人介绍,此处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是市重点环保工程,前期投资4500万元左右,设计规模为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12.8万吨,日平均处理350吨。但由于近年来生活垃圾日渐增多,每日处理量实际达到500吨,到现在垃圾场累计投资已达6000余万元,并进行了各种扩容改造。

进入到垃圾场里面,一阵阵刺鼻的臭味扑面而来,刺激的几乎使人窒息,同时,成群的苍蝇也是立刻往身上飞来。偌大的垃圾场四周,记者看见全部围上了铁丝网,据垃圾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铁丝网是为了防止一些垃圾遇到大风天气被风刮得四处飘散而特意安装的。

此时,一辆从市区运送垃圾的汽车刚好进来,径直开到垃圾堆上卸下垃圾。跟在后面的十几个捡废品的人,立刻挥舞着手中的各种工具,开始对这堆垃圾扒拉起来。不远处,还有一辆推土机在来来回回推铲垃圾。

因为怕捡拾垃圾造成二次污染,国家曾明文禁止在垃圾场拾荒,但是,这群人却忙得满头大汗,争先恐后在垃圾堆里“淘宝”。

“不是有规定禁止捡拾垃圾的吗?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进去捡拾垃圾呢?”记者向随同的该单位人员问道。

“呵呵,你别小看这臭烘烘的垃圾堆,这些人一年在这里‘淘金’达数万元以上。”该单位人员介绍说:“这些人捡拾垃圾看起来也算实现了资源部分再利用,好像也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因为捡垃圾会造成二次污染,我们垃圾场也不希望有人来捡。可是因为有利可图,这些拾荒的人我们根本就拦不住。”

针对我市垃圾是否分类处理的问题,市环卫管理处负责人坦言告诉记者:“我市的垃圾确实没有进行过分类处理。”

该负责人说,对垃圾最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垃圾车进场后,就把垃圾直接往地上一卸,然后用推土机把它推平,再在垃圾上覆盖一层黄土。

“越来越多的垃圾堆积起来,时间长了,垃圾腐朽后会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记者疑惑地问道。

“不会。”该名负责人肯定地回答。“过去市内没有垃圾中转站,哪里有偏僻空地,市民的生活垃圾就往哪里倒,市区内现在每天可产生100多车垃圾,为此,我们建了17个垃圾收集中转站,每天产生的垃圾都可达到日产日清,也就是说当天产生的垃圾当天就可全部清运到这个垃圾场。”

“为了防止垃圾场造成环境污染,根据我市全年降水和地形等特征,这个垃圾场选址特意选在琵琶山的山洼中,四周全是山体。垃圾挡坝处是全场最低处,所有雨水及垃圾渗滤液全部汇集于此。为了防止垃圾渗滤液渗透到土地里,我们先在库底铺设了垃圾渗沥液排污管道,再对库底土地进行平整填实,然后再铺上膨润土垫、土工布和HDPE膜,上面再铺上鹅卵石,然后又再铺设一层土工布。同时,在这其中还架设了排污管网和防洪渠,与我市的污水处理管网对接,并设置了气体自然导排设施,布设了污染监测井,确保土地不会受到任何污染。”

“既然如此,那么为何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呢?”记者又问道。

“垃圾分类处理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其中还含有技术力量。”这名负责人回答。“不算收集费用,光清运每吨垃圾综合成本费用就达70元左右。我们也知道,垃圾分类处理,既避免了垃圾公害,又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原料。但垃圾要真正意义上做到分类处理,首先需要政府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对垃圾的处理措施也需要更新。同时,市民也还要增强环保意识和卫生意识,这样才会形成垃圾分类处理的‘大环境’。”

对于市民提出的“分类垃圾桶成摆设”的问题,该负责人表示“不能一概而论。”实行垃圾分类需要一个过程,大街上、小区里设分类垃圾桶本身也是一种宣传。部分市民对于垃圾分类收集还是有所了解的,但因为现在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要对垃圾分类回收,所以也就没有养成分类扔垃圾的习惯。这位负责人最后说:“只有全社会形成垃圾分类意识,才能对环境保护起到推进作用。”

□本报记者孟磊文/图

图为拾荒的人正在垃圾场里“淘宝”。

图为清运垃圾的翻斗车和垃圾碾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