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决心用3年时间完成全县205个行政村(居委会)的“村村通”建设任务,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在全县全面实现“村村串、组组通”。新县县、乡、村各级组织和群众都迸发出极大的修路热情,一时间,激情涌动,全民参与,在青山绿水之间,迅速打响了新一轮公路建设的攻坚战。

“不论面临多大困难,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农村公路建设好”

蓝图虽美,绘就不易。在实施“村村通”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山区修路开山炸石工程量大,原料运距长、成本高,修1公里四级公路需18万元,加之有些村组原本没有公路,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级每公里补贴10万元的资金远远不够,地方还需配套大量资金。作为老区的新县,到2005年年底,地方财政收入仅有4400多万元,基本是“吃饭财政”,资金短缺成为“村村通”工程建设的瓶颈。

“不论面临多大困难,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农村公路建设好。”县长杨明忠在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按照“县路县管,乡路乡管,村路村管”的原则,县里采取“财政挤一点、群众捐一点、社会集一点、争取帮扶单位帮一点”的多元化筹资方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县政府规定,在省、市补助基础上,每修建1公里水泥路补贴2万元,并作为建设启动资金先期到位。各乡镇一方面压缩开支挤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动员本乡在外发展的成功人士捐资,县直各单位也积极为对口帮扶村捐款捐物。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基层群众更是表现出了无私奉献、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田铺乡柳铺村干部群众将卖猪卖牛的钱、子女的婚嫁钱都拿出来支持公路建设,共筹措资金113万元,自发投工5900个,新修4条13.5公里村组公路,解决了8个村民组、208户818人的行路难问题。沙窝镇汪冲村在外务工成功人士汪和光,一次性出资10余万元,补足本村“村村通”建设工程缺口资金;八里畈镇敖山村公路建设一度因资金不足陷入停工,党员刘厚祥主动捐出多年积蓄的10万元钱,解决该村公路建设资金缺口。陈店乡在本乡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大连市,动员成功人士支援家乡建设,短短3天时间就募集资金44.51万元。

为管好用好来之不易的建设资金,县交通局加强资金监管,设立财政专户,专款专用,按照工程进度及时拨款,每个建设项目完成后,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交通局组织人员实施项目财务决算,保证了资金的安全使用。

众人拾柴火焰高。多元化的筹资方式有效缓解了公路建设的资金压力,保证了“村村通”工程的顺利实施。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财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共计补贴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款2000多万元,全县群众投工投劳近200万个,社会各界捐款捐物计400余万元。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质量上出现问题,‘民心工程’就会失去民心”

工程质量是公路建设的核心,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为切实把工程质量抓好、抓实,县交通局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工程监理、社会监督等制度。对所有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县委、县政府组织县纪委、县监察局、县发改委、县交通局、县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全程参与,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项目开工后,必须设立公示牌,对项目名称、项目法人、建设里程、投资金额、监理单位、开工日期、竣工日期等进行公开。对施工中存在问题并多次督促不改的企业,列入黑名单,逐出新县交通建设市场,3年内不准进入。县里成立的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理小组严格履行职责,明确施工程序和操作规范,上一道工序不达标,决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对“村村通”建设工程实行质量责任终身制,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对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一追到底。同时,率先在全市聘请社会各界人士担任农村公路质量义务监督员,工程质量验收必须经义务监督员签字后方可生效。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农村公路工程质量上了多重保险。

2006年,“村村通”工程修到了陈店乡杜湾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民当时身患癌症,作为村级带头人和工程质量义务监督员,他不仅想法筹款组织村民修路,工程质量也时刻牵挂着他的心,每次化疗回家他都要坚守在工地上,直到去世前几天,工地上仍能见到他的身影。

有了质量,还要有进度,这样才能又好又快完成农村公路建设任务,早日发挥效益。各乡镇科学安排领导力量,实行分管领导包项目、村组负责人包路段,为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施工企业精心组织,倒排工期,加大投入,集中优势机械,抢天夺时,确保各项工程整体推进。

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的实施,实实在在赢得了民心,沙窝镇群众自发书写了一副对联:“政策暖心人人夸,汗珠落地村村通。”发自内心地表达了对党的惠农政策的感激之情。路通百业兴。农村公路为新县山区群众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也加强了新县与外界的交流,来新县参观考察、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仅今年“五一”假期,新县接待游客就达6.3万人次,相关收入1232万元,同比增长1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