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基础。《新大纲》明确规定:“小学数学必须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卓有成效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结合20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发散思维和创新潜能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可见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数学知识本身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常常

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枯燥乏味。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发散思维的形成,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发。创设问题情境,一定要力求体现趣味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质疑和猜想,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呢?我认为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程自学思考、理解教材、提出疑问、勤思善学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进

行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无中生有”的创新,当学生提出质疑时,即使是错误的也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激发学生从疑问中去探索,从而进行创造性思想能力的培养。

三、开展合作学习,开发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验证学习结果。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高了创新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师应该更新观念、转变思想,让学生成为创新的主体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动,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坚持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开展创新教育打下基础。教师应该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创新的主体,教师本身的任务则应定位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创造力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创造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猜想,组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作者单位:固始县郭陆滩镇胡楼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