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中的这句名言,深刻阐述了个人修养、家庭治理与国家、天下太平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新时代,家风建设不仅是党员个人品德的彰显,更是关乎党和人民事业的健康发展。近期,再次回访我市老党员、人民英雄王尔凤,记者感触颇深。他的事迹,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优良家风与廉洁奉公之间的内在关联,为新时代加强家风建设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王尔凤一生身经百战,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子弹多次打入他的身体,至今头部残留弹片,记忆也时常模糊。但他对党的信仰却从未动摇,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动转业到基层;外出学习或出差,他从不报销差旅费,只因他深知国家困难,自己有工资,不愿给国家增添负担;看到局里炊事员买粮买菜不便,他主动送出自己的自行车;他身体力行,关心帮助困难学子;以单位为家,下乡驻队时与乡亲们同甘共苦,被群众称赞为“老八路作风”。百岁之年,他每日坚持阅读学习,关心国家发展……他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子女,教育他们珍惜生活,忠诚为党和人民工作。子女们都力行孝道,工作勤恳,家庭和睦。
家风关乎党风,党风影响政风。王尔凤的事迹表明,优良的家风是廉洁自律的根基,更是滋养公心为民情怀的沃土。一名在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家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党员干部,更容易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能够坚守底线,不为私利所动。相反,家风不正,就易让党员干部背离初心、误入歧途。
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党员干部要怀一颗赤诚公心,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要在家庭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家庭成员明白“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谋取私利的工具”。同时,要加强对家庭成员的教育和监督,防止他们利用公权谋取不当利益。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乐观善良的高尚品德,是王尔凤老人长寿的宝典和被子女敬爱的秘诀。
赤诚为公,贵在“恒常”;耳濡目染,身体力行。每一位党员干部当从自身做起,向榜样看齐,以清廉家风涵养赤诚公心和为民情怀,让优良家风成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大力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