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2025年5月20日是第36个中国学生营养日,今年的主题是“吃动平衡 身心健康”。不久前,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一组调查报告值得人们深思:我国6岁至17岁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蔬菜、水果、奶类、大豆等摄入量不足,而油、盐摄入量过高。报告指出,青少年营养不良率为8.5%,超重肥胖率则高达19%,也就是说每5个学龄儿童中就有一个“小胖墩”。
在物质丰裕的当下,家长群体普遍存在“吃饱即健康”的误区,往往注重主食摄入却忽视膳食多样性。学校食堂虽承担主要供餐职责,但仍有许多学生在午餐时间选择方便食品。这种饮食偏好直接导致学生缺乏钙、维生素A等成长必需元素的摄入。同时,许多人认为蛋白质摄入越多越好,其实不然。适用于大多数青少年学生的每日90克至100克推荐量常被盲目突破,过量动物蛋白摄入反而加重肝肾负担。健康饮食不等于昂贵食材的堆砌,一把坚果、半斤深色蔬菜、300毫升牛奶的组合,往往比海参、燕窝更能满足成长所需。
笔者认为,避免青少年“隐性饥饿”,实现“吃动平衡”,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家庭餐桌应成为营养教育的第一课堂,每日多色蔬果搭配既能补足微量元素又可控制总热量,家长还需多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学校需创新食堂管理模式,借鉴一些地区中小学通过“自助称重餐台+营养数据可视化”系统提升学生膳食搭配合格率的案例;社会层面应建立运动激励机制,创新开发运动积分兑换研学机会、图书馆借阅时长或博物馆门票等项目,让学生养成每日锻炼的习惯。当每个家庭懂得用膳食天平衡量营养、每所学校能用运动课程激活生命、每个社区能以健康生态滋养成长,“吃动平衡”才能真正从口号转化为行动自觉。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