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炜
戏曲艺术要传承发展,关键在“接地气”。2025年信阳市“中原文化大舞台”活动,创新性地将专业剧场演出延伸到社区、广场、校园、县区,这种“舞台搭进生活圈”的做法值得点赞,它让阳春白雪的戏曲艺术真正接了地气、入了人心。
传统戏曲面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与当代生活的疏离。这次历时6个月、巡演22场的活动将打破常规,不仅在专业剧场演出,还会走进信阳师范大学、罗山县世序广场、息县龙湖公园小火车广场剧场等地,把《朝阳沟》《三娘教子》等经典剧目送到群众家门口。这种“送戏上门”的模式,既解决了部分群众因交通、时间等因素无法进剧场的问题,也让戏曲回归其最本真的生存土壤——民间。特别是光山花鼓戏《油茶花开》、罗山皮影戏《哪吒闹海》等地方剧种的加入,更让演出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生活温度。
这种创新实践让戏曲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信阳师范大学,年轻学子们将得以近距离感受京剧《红娘》的魅力;在商城剧场,社区居民可以带着孩子欣赏豫剧《五世请缨》。戏曲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的文化遗产,而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化享受。更可贵的是,主办方提前全城全网发布活动链接,公布每场演出票务联系人,采取免费预约和低价售票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
“舞台搭进生活圈”的做法好就好在,当戏曲走出专业剧场,来到广场、校园、社区,它就获得了与当代生活对话的机会。这种“下沉式”的传播模式,让传统艺术真正“活”在当下、“火”在民间。只有让舞台走进生活,才能让文化深入人心;只有让艺术回归大众,才能让传统永葆生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