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虑并非空穴来风,从知识变现的商业模式来看,知乎在这轮竞争中的确栽了跟头。今年4月,知乎上线首款付费产品“值乎”,当时知乎CEO周源曾豪言值乎将做到20亿元的月流水,无奈的是,值乎最终只是昙花一现,很快便被知乎雪藏。随后,果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出“分答”,凭借惊人的明星效应和清晰的收入分配制度,上线一个月便俘获了千万用户,之后,值乎亦步亦趋、山寨分答的模式,但再也没能复制分答的影响力,而同领域的早期产品“大牛家”、“会会”和新出道的“百度问咖”对市场的蚕食几乎让值乎失去了生存空间。上个月,原本投资知乎的大金主腾讯也转投分答,可见知识变现前景仍然光明,只是少了值乎的席位。
如果值乎的失败可以看成偶然,那么社区内容质量越来越低则是知乎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此前,知名自媒体人三表曾撰文《知乎的恶和我的投诉史》,揭露知乎存在许多低水平问答的现状,而这正是让很多老用户反感的一点。2013年开放注册后,知乎涌入了一批伸手党和段子手,很多新提出的问题是简单的生活求助而非知识分享,认真回答内容的用户也不再如之前那么多,直接导致低质量问答泛滥成灾。相比之下,百度知道衍生产品“百度派”则通过与原有百度知道内容的区隔,从一开始便做到了对优质内容的引导分流,同时,百度派背靠整个百度内容体系,对知识细分领域的内容聚合更加精准,平台内容低质化风险要小得多。
从用户体验上看,这一年的知乎似乎也在消费多年积累下来的用户信任。自从引入腾讯投资后,知乎为了尽早实现盈利,在不断触碰用户底线。今年年初,目前,知乎以“提供更专业优质的内容”为目标面向企业开放“机构号”的注册,然而几个月过去,目前的现状是企业机构号沦为花样原生广告的产地,越来越多的伪科普软文被推送到用户的时间线上,甚至很多机构号文章出现刷赞刷评论的现象。最近,随着微博推出“微博问答”产品,不知道会不会和知乎形成同质竞争,一旦争夺同一个目标市场,微博的大V资源和流量导入能力将是知乎望尘莫及的。
在知识共享领域,如果要找一家与知乎同样命途多舛的公司,恐怕只有豆瓣了。2012年是豆瓣的鼎盛期,注册用户超过1亿,日均PV高达1.6亿,而如今,豆瓣日均PV不足3千万,连四年前的零头都不到。究其原因,是因为豆瓣没能迈过流量变现和社区大众化这两道坎。豆瓣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即便坐拥1亿用户,其广告收入还不到早已没落的人人的四分之一,连支持社区的正常运营都很困难。此外,用户数量的增长使豆瓣不得不从精英圈子向大众社区转型,随之而来的是精英阶层对早先身份认同的失落,特别是一次次的“整容式更新”逼走了越来越多的老用户。失去大批优质原创内容的生产者之后,豆瓣的影响力迅速下滑,并从此一蹶不振。
内忧外患的多重压力下,知乎似乎越来越不堪重负,据App Annie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知乎的整体下载排名在200名左右,在垂直分类中,也处于第10名往后的位置。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百度派、微博问答等背靠强大资本的产品在年底入局,2017年知识分享领域的竞争必然会更加激烈。而在强敌环视下,知乎还面临着重塑用户口碑、净化社区氛围以及尽快找到盈利出路等多座大山,知乎未来能否突围成功存在太多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