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法治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万欣:“e杯茶”定分止争


个人小档案:

万欣,女,1988年7月5日出生,一级法官。2013年到浉河区人民法院工作以来,历经立案庭、执行局、民二庭、董家河人民法庭等多岗位锻炼。曾获“省法院先进工作者”“市中级人民法院先进调研个人”和浉河区“最美奋斗者”“优秀法治副校长”等荣誉,2022年至2024年连续3年考核优秀。她主导工作入选省高级人民法院、市营商办建设案例,并被新华社、《法治日报》、《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本报记者 段黎明 通讯员 张倩茹

一杯清茶,一条长凳。浉河区人民法院董家河人民法庭副庭长万欣,以茶山为纸,法韵为墨,在茶垄田埂上化解难题,在茶盏流光中修复情感,在青峦叠翠间循循善诱。她将法的理性与茶的温情,熬煮成一壶化解基层矛盾的“和谐茶汤”,让“枫桥经验”在茶乡厚土中生根开花,编织着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和谐图景。

茶香法韵 润物无声

“都先消消气,不说案件,来尝尝我的茶。”在董家河人民法庭的“e杯茶”调解室,万欣沏茶劝和的场景已成为经典画面。昔日的恋人因交往期间的经济往来产生纠纷,分手后对簿公堂,双方情绪激动,都觉得自己很委屈。万欣没有急于就案办案,而是让两人先品茶静心,耐心询问两人相识相恋的过程,随着回忆的闸门打开,双方情绪逐渐缓和。最终,一方同意退还另一方18000元,为这段恩怨画上了句号。

万欣将茶乡特有的“喝茶话理”文化传统融入法治,设立“法官茶话角”,让茶香冲淡火药味,用“三解三心”的调解智慧化解纠纷、修复情感。为了更好地将纠纷消于未发,她组建了“茶乡特约调解团”,邀请所在地代表委员、行业精英参与涉众矛盾调解,拓宽共治渠道。2024年以来,其个人调解率连续两年居全市前列,2025年调撤率超70%。

深耕乡野 心系民生

“土地是小组集体的,征收款你们都要,大伙儿绝不同意。”在化解一起土地安置补偿的涉众纠纷时,面对村民们剑拔弩张的激动情绪,万欣在村部驿站耐心安抚:“大家看到的都只是眼前利益,后期咱们会发展得更好,会有更多类似情况出现。不如借此机会求同存异,协商一个长期可参照处理的方案。”最终双方在她的指导下就集体征收补偿问题形成了方案,一年多未能发放的补偿款当日顺利发到群众手中。

“万庭长,多亏了你们,我们那批茶叶才能顺利生产加工!”黄龙寺村茶场主朱某送来锦旗,感谢她仅用10天时间为其妥善化解了这起涉茶机械租赁纠纷。考虑到茶叶生产周期较短,她开辟了“法治绿色通道”,对涉茶纠纷容缺受理,优先调处。同时,为采茶工开设“优待通道”,提供“协助查询+上门调解”等便民服务,用法治的关怀为外来务工人员消除后顾之忧,护航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万欣在试点村部设立“法官驿站”,在企业设立“法官流动服务站”,依靠党员干部、社会知名人士等形成解纷合力。2024年,法庭参与辖区联动联调50余次,最终进入诉讼程序的纠纷仅为8%。董家河镇楼畈村作为首个法官驿站的试点村,她带领团队指导其制定村规民约,与村委会联合编纂《法治便民服务手册》,发放到家家户户,让村民更加遵规守法。该村已连续5年无讼,其“有事就找村干部”的工作经验更是在当地传为佳话。

十二载司法路,七载法学情,法治信仰早已融入她的血脉。在她的办公室里,一面面锦旗静静诉说着温暖的故事,一本本笔记记录着她奉献茶乡的美好青春……

有感而发

初心护茶乡

□本报记者 段黎明

明亮的大眼睛,灿烂的笑容,睿智的话语……采访期间,记者深深折服于万欣的沉稳与智慧。

调解室内,即便双方剑拔弩张,她也能从容地倒水、煮茶、分茶。在氤氲茶香中,她轻声细语释法说理,条理清晰分析利弊,从人情到法理,笑谈间化解纷争。

多年来,万欣以实干践行使命:推动辖区政府出台《纠纷属地化解前置机制》,为民生福祉筑牢法治屏障;主导编纂的《涉茶法律知识实用手册》,成为茶农手边随查随用的“法律宝典”;奔走在茶源绿道开展巡回审判,绘就茶山独特风景线;累计开展近百场法治课堂,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法治种子,托举成长梦想。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唯有日复一日地耕耘与坚守。万欣如同茶乡的守望者,以法律为犁、以初心为种,用法治温度耕耘这片土地,沁润百姓心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