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健康天地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用微创点亮生命之光


——访市肿瘤医院肿瘤外科主任任乐华

□本报记者 袁野 通讯员 杨翔

在我国,胃癌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因其早期症状隐匿,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不少患者确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面对这一健康威胁,我们是否只能被动应对?近日,记者走进市肿瘤医院,专访了肿瘤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任乐华,就胃癌的防治策略向群众传递“防大于治,治贵在早”的健康理念。

记者:为什么胃癌的防治如此重要?

任乐华:胃癌防治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高发性上。它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前列。更为关键的是其“隐匿性”——早期胃癌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上腹不适、饱胀或食欲不振,极易被误认为普通胃炎或消化不良。等到出现明显疼痛、消瘦、黑便甚至呕吐时,病情多已进入进展期,不仅治疗难度加大,而且患者承受的痛苦也显著增加。因此,主动防控是应对胃癌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线。

记者:哪些人是胃癌的高危人群?

任乐华:以下几类人群需特别警惕:一是有胃癌家族史者,遗传是明确的高危因素;二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这是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乃至胃癌的重要诱因之一;三是有不良饮食习惯者,如长期高盐饮食(偏爱咸菜、腌鱼、腊肉等)、喜食烫食、烧烤及油炸食物,同时新鲜蔬果摄入不足;四是患有慢性胃病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大部切除后的残胃等,这些都属于癌前疾病;五是长期吸烟及过量饮酒者。对于上述高危人群,我强烈建议尽早进行主动筛查和干预。

记者:目前最有效的胃癌筛查手段是什么?

任乐华:目前,胃镜检查是发现和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它如同对胃部进行一次“实地考察”,医生能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细微变化,一旦发现可疑病灶,可立即取样进行病理活检,这是确诊的最终依据。很多人对胃镜存在恐惧心理,如今无痛胃镜已广泛开展,患者在睡眠中即可完成检查,舒适度大幅提升。建议普通人群从40岁起考虑进行胃镜筛查,高危人群则应更早开始,并定期复查。

记者:现在的胃癌治疗手段有哪些?

任乐华: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胃癌治疗已进入精准化与个体化时代。对于早期胃癌,可采用内镜下微创切除,创伤小、恢复快,几乎能达到根治效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

对于进展期胃癌,通常以外科手术为核心,结合术前术后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综合手段,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我们团队已成熟应用腹腔镜等微创技术,常规开展胃癌根治术。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腔镜手术仅需在腹部开几个“钥匙孔”大小切口,医生借助高清放大屏幕进行精准操作,能更清晰辨识血管与神经,实现肿瘤的彻底切除和淋巴结的精准清扫。此类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有助于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并尽快接受后续综合治疗,为战胜疾病争取宝贵时间。特别是近年来免疫治疗等新方法的突破,为部分晚期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彻底切除肿瘤,更要让患者活得长久、活出质量。

记者:在胃的健康防护上,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任乐华:呵护胃健康,关键在于守好“三道关”。首先是把好“入口关”:坚持饮食均衡,多选用新鲜食材,远离腌制、烧烤、过烫与高盐食物,并务必戒烟限酒。其次是把好“警觉关”:身体发出的信号值得重视,如出现持续的胃部不适,尤其是高危人群,应主动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最后是把好“心态关”:即便发现问题,也请保持积极心态、沉着应对,坚信科学规范的治疗是走向康复的坚实基石。请记住一句老话:胃靠养,病靠防。胃癌是可防可治的。我们希望通过科学的预防与早诊早治,让“沉默的杀手”无处遁形,助力更多患者重获健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