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吉玲
初冬时节,将军山静默如黛。
山脚下,一束火把倏然亮起,紧接着是第二束、第三束……荧荧之火,顿成燎原之势,点亮了夜幕。炮声隆隆,号角嘹亮,呐喊震天,《红旗不倒·大别山》的剧情在弥漫的硝烟中推进,将观众瞬间带回那段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
当演出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落幕,许多观众仍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红军战士在洞穴中坚守、群众冒死送粮的场景,让我泪目。”来自郑州的游客朱兴洋声音哽咽,“我看到了革命火种如何在最艰难的环境下得以保存,看到了大别山人民如何用生命拥护革命。这一刻,我真正理解了‘红旗不倒’的含义。”
这场融合艺术与历史的演出,正是《信阳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4年来结出的丰硕成果之一。当法治力量与红色文化相遇,历史深处的红色记忆便以更加鲜活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亟待守护的红色印记
大别山腹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旧址群静卧在苍翠的青山与潺潺的绿水间。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斑驳的墙面上,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这里曾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革命先烈的热血与忠诚。
“信阳现有革命旧址、遗址1006处,是全省红色资源最集中的区域。这些珍贵的红色资源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管理科科长张翔细数着这份沉甸甸的家底,语气中透露着责任与担当,“但在立法之前,不少红色资源面临着保护意识不强、保护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保护和利用的基础设施滞后等令人揪心的难题。”
在商城县金刚台猫耳峰,曾经作为红军重要据点的洞穴群因年久失修,部分洞体出现了坍塌的危险;在光山县花山寨,记录着重要历史的会议旧址墙体裂缝如同岁月的伤痕,无声地昭示着保护的紧迫性;在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的历史环境风貌也曾面临建设带来的挑战,那段光辉的历史似乎正在被时光慢慢侵蚀……
“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信阳考察时的这番重要讲话,犹如一盏明灯,为老区的红色资源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市人大常委会闻令而动,结合职能职责迅速展开工作。2020年年底,《信阳市红色资源保护条例》被确定为下年度立法审议项目。“我们要通过立法,让红色资源不仅保得住,更要活起来、传下去,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时任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的冯桂荣回忆道。
立法调研组成员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走遍了全市每一个县区。“每一处红色遗址,都是一个生动的历史课堂,都承载着革命先烈的精神与信仰。”调研组成员、时任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的王霞抚摸着旧址墙面上斑驳的痕迹,感慨道,“保护好它们,就是在保护历史的见证,就是在传承红色的基因。”
凝聚共识于一部《条例》
立法过程,是一次汇聚民智的民主实践,更是一次红色精神的时代传承。
“我建议增加对非国有红色资源保护的支持条款。”在新县召开的征求意见会上,红色文物收藏者刘友韬激动地说,“很多散落民间的革命文物,就像珍珠一样需要被串起来。”这一来自基层的声音,最终在《条例》中得到了回应。《条例》明确规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并对非国有红色资源的保护修缮给予财政补助。
郭家河乡党委书记徐皓杰的建言则代表了基层干部的共同关切,“必须明确禁止在红色遗址保护范围内进行商业开发,这是对革命先烈最基本的尊重。”这一共识最终被吸纳进《条例》,明确禁止在红色资源保护范围内进行任何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 (下转第二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