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豫秦
午后阳光灿烂,山野间的雾气早已散尽,我们驱车驶向那所藏在村口的老年养护中心。
这座老年养护中心院落不大,砖墙灰瓦,门前两棵银杏树正洒落金黄。老人们三三两两,有的在长椅上坐着,有的蜷在轮椅里打盹,还有的扶着栏杆缓缓挪步。阳光斜照进来,像一条温暖的河,缓缓流淌在每个人的肩头。聊天时得知老人喜欢听戏,我便唱了一段越调,《收姜维》中诸葛亮的一段唱《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当我唱到“三路佯攻,一路智取,马遵他难防……”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浑浊的目光亮了起来,手开始轻轻拍膝打节拍。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老有所养”,不只是有饭吃、有房住、有医靠,更是还能听见熟悉的乡音,还能为一段旋律心动。
这声音,是尊严的回响。
如今的乡村,早已不再是“空巢寂寂,孤影对残阳”的模样。政府建起了标准化养老机构,医保报销覆盖到村级卫生室,志愿者定期来服务,专业护理员日夜值守。这些老人辛苦一生,如今终于能在阳光下安度晚年。
演出结束,太阳照着屋檐下的老人们。我抱着几串香蕉,逐个分发。一位阿姨接过时,没说话,只是用颤抖的手,轻轻拍了拍我的手背。瞬间,我的心被什么击中了——那动作太像我母亲了。我的母亲生前年迈大病后不再言语,但每次我给她洗脸,她都会这样拍拍我的手,仿佛在说:“孩子,你很好,你要好好的!”
这哪里是我们在付出,分明是在回馈,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深沉的情感——孝。《礼记·礼运》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今天的中国,正一步步将这份古老理想变为现实。城市里有健康养老服务中心,乡村中有幸福院和日间照料站。国家在努力,社会在行动,每一个微小的善意,都在为“大同”添一笔暖色。
我们离开时,回望小院,老人们沐浴在阳光下,有的在闭目养神、有的在挥笔作画、有的在低声聊天……那画面宁静得像一幅画,又真实得让人欣慰。养老,不仅是活着,更是被看见、被记得、被温柔对待,就像那天的秋阳,温而不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