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澜婷
想象一下,窗外暴雨如注,水位线在黑暗中疯狂爬升。在那些惊心动魄的洪灾时刻,指挥者如何能在分秒之间做出关乎千万人安危的决策?
这背后,正有一种名为“数字孪生”的科技力量在悄然崛起——它为真实的大坝,在计算机中创造了一个“数字替身”。在构建大坝和水库的“数字替身”时,有两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是要搭建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和UE(虚幻引擎)的三维数字化场景。
该场景将真实大坝的精密结构、水库的立体地形、流域的万千气象数据、复杂的闸门控制系统,乃至无数传感器实时传回的水文信息,在超级计算机中进行了1∶1的精准复刻。
它如同一个动态的、有生命的“双胞胎兄弟”,与物理世界的大坝同步呼吸、同步脉动。
第二步是给“数字替身”注入“灵魂”,也就是输入各种监测数据和业务管理数据。在大坝建设时,工程师们会在坝体内部和周围布置大量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就像大坝的神经末梢,时刻感知着大坝的“健康状况”。
那么,电脑里的水库是怎么“预言”洪水的呢?主要依靠“四预”体系。
首先是洪水预报,它结合气象预报和实时监测数据,利用数学模型预测洪水的发生时间、洪峰流量和洪水过程。
在汛期,通过收集上游地区的降雨预报、流域内的实时水位和流量数据,运用先进的洪水预报模型,能提前预测入库洪水的情况,为水库调度争取宝贵时间。
其次是防洪预警,一旦监测到洪水风险,系统将立即通过短信、APP推送、广播等多种渠道,把预警信息发送给相关人员和下游居民,让大家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再次是洪水模拟预演,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可以模拟不同洪水场景下,水库和流域内的水流演进过程。比如模拟一场大洪水,我们能清楚看到洪水如何在水库中蓄涨,怎样沿着河道蔓延,哪些区域可能会被淹没,就像提前“彩排”了一场洪水灾害,让我们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心中有数。
最后是智能防洪预案,根据模拟预演的结果,系统会自动生成科学合理的防洪调度方案。
“数字孪生”如同一个永不疲倦的“数字哨兵”,在虚拟世界中为我们一次次推演洪水的轨迹,将“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判”,在灾难发生前争取黄金时间。
从江河到家园,数字孪生构筑智慧堤防。科技不止于胜,更以温度守护生命,于无常中谋安宁从容。
(作者单位:信阳市水利勘测设计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