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双脚泥土 一颗慧心


——记河南省包氏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包芳芳

□本报记者 万程同

深秋时节,在罗山县周党镇,粮食烘干机运转不停。一个身影,总在仔细把关每个环节后,又步履匆匆地赶往下一站——她就是这片土地的守望者包芳芳。10年间,她用青春将现代农业科技播撒在田间地头,带领乡亲们闯出一条“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路。

从都市到田园:一场青春的“逆行”

大学毕业那年,包芳芳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城市的繁华与机遇,一边是故乡的田野与牵挂。最终,她选择回到家乡罗山,把青春的种子撒进这片生她养她的沃土。在当时看来,这个选择或许有些“叛逆”。

“芳芳,你读那么多书,就为了回来种地?”面对乡亲们的不解,她笑着说:“我这不是回来种地,而是回来‘经营’土地。”

她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全部用在再生稻生产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上。于是,老乡们眼里那些“高大上”的理论,纷纷变成了田里实实在在的收成。那些当初摇头叹息的种田“老把式”,如今见了包芳芳都竖起大拇指:“这闺女,种地真种出了名堂,我们不得不佩服!”

让技术“扎根”:给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

科技,是包芳芳振兴乡村的“利器”。她创办的河南省包氏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不仅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罗山县水稻科技服务基地,还对接“灵山科技小院”,把10余项新技术像种子一样“播撒”进5万亩稻田。

然而,新技术推广之初,可没少碰钉子。一位老伯直接摆手:“我摸过的泥土比你吃过的米都多,还用你教?”包芳芳不气也不恼,直接在田里划出“试验田”,和老人的传统田块“打擂台”。秋收时节,示范田的产量遥遥领先,老伯心服口服,成了新技术的“铁杆粉丝”。

她的工厂化育秧,年供秧苗350万盘,服务鄂豫皖三省;她打造的“南湾秋露”再生稻米,用紫云英生态施肥技术,让化肥用量直降20%;她推广的农机服务,让农户插秧成本每亩省下140元……今年秋收,她带领团队连夜烘干5万吨粮食,双眼熬得布满了血丝,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给予乡邻温暖:“妈妈岗”托起百家幸福

在包芳芳的车间里,有一种特别的岗位——“妈妈岗”。

“以前在城里打工,钱是赚了,可孩子都快不认识妈了。”正在忙碌的李婷笑着说,“现在好了,能挣钱,还能准点接娃放学,‘妈妈岗’真是设到我们心坎里了。”这个贴心的举措,让260多名留守妇女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固定工人年收入可达5万元,零工日薪150元——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数百个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

包芳芳还牵线搭桥,与广东等地的高端浓香型大米生产企业签下优质香稻订单,用“统一供种—技术指导—保价回收”的模式,让乡亲们吃下“定心丸”,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保底收购,带动亩均增收500元。

虽然河南省包氏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入选“全国设施农业创新引领示范基地”,包芳芳个人也获得多项荣誉,但对她来说,最珍贵的荣誉,永远是乡亲们那句朴素的话语——“芳芳这闺女,靠谱!”

记者短评

脚沾泥土 心向云端

□万程同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需要怎样的执笔人?包芳芳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与闪耀智慧的初心,写下了生动答卷。

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守望者”,而是敢于用科技重塑农业的“开拓者”。从大学课堂到田间地头,她将知识化为良种,让“智慧农业”从概念变为丰硕成果。

她用脚步丈量稻田,用智慧点亮农业,用温度温暖乡亲。

包芳芳的故事印证了,新时代的农村,正是知识青年施展抱负的沃土;真正的乡村振兴,既要让技术扎根生长,更要让民心温暖充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