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杨道坤 张润军)近年来,罗山县立足当地生态禀赋,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资源密集的独特优势,以茶产业为切入点,通过政策赋能、金融助力、品牌打造与茶旅融合,推动县域茶产业提质增效,带动数万农户增收致富,绘就了一幅“绿叶变金叶”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多维联动,夯实产业发展根基。罗山县委统战部联合县工商联、金融服务中心等部门,常态化开展“问需茶企”座谈活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针对茶企融资难题,推动金融机构创新“茶叶贷”“毛尖贷”等专项产品,建立审批绿色通道,最快3天内放款,信用贷款额度最高300万元,为春茶生产注入了金融活水。同时,协调人保财险量身定制短期用工保险,增强茶企抗风险能力,实现政策与金融双轮驱动。
依托“好品罗山”区域公共品牌,罗山县工商联整合新华信用、京东集团等平台资源,通过“信用认证+流量支持+电商运营”组合策略,推动罗山茶从“产得好”向“卖得好”转型。积极整合资源拓展市场,牵头筛选生态茶叶、大肠汤、稻虾米、豫罗红板栗、铁铺豆腐等10余家农副产品企业在北京开展“叙乡情、谈合作、用罗货、共发展”主题年会。经过展览、推介、洽谈,参加此次活动的10余家农特产品企业均与北京相关企业现场签订了购销合作协议;组织茶企参加“罗山好物卖全国”消费券促销活动,进一步打通线上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
匠心育才,激活产业创新动能。罗山县积极引导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投身茶产业,实现统战引领人才集聚。县新联会副会长、老寨山第三代制茶传承人李守权创新制茶工艺,其研发的产品曾获全国绿茶类评比第一名。通过知联会、新联会平台,培育黎杰、甘乐、包芳芳等“归乡人”成为产业带头人,推动茶园向茶艺培训基地、农业实验园转型,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统战部门积极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融合,深入走访“袁金刚猪油馍”等非遗传承人,支持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对接,同步推动茶文化与非遗技艺联动,通过茶旅线路设计、文创产品开发,提升产业附加值。
茶旅融合,彰显品牌文化内涵。罗山县组织茶企参与承办“春日来信 畅游茶香”信阳文旅郑州推广活动,通过情景式推介、非遗市集展演,展示“罗山银针”“荒茶”等品牌,吸引300多名客商参与,有效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以文旅推介扩大了影响力。依托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等红色资源,串联茶山竹海,打造东、西两条统战文旅线路,年接待游客260多万人次。县委统战部联合县文旅部门,连续举办同心书画展、茶文化节,推出“石榴花开·长聚‘丰’彩”主题活动,设计“茶+研学”“茶+康养”等融合业态,以文化赋能品牌升级。仙灵茶庄、灵鼎峰茶庄等通过转型发展茶乡旅游,带动周边6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通过统战聚力,以茶为媒,串联政策、金融、人才、文化四链融合,不仅做大了茶产业规模,更打响了“好品罗山”公共品牌。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30万亩,年产茶叶600万公斤,年产值突破14.2亿元,培育茶企20余家。下一步,罗山县将持续深化“大统战+优服务”模式,进一步打通产销对接、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通道,让一片片茶叶成为富农兴村的“金叶子”。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