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一法立而文明新


(上接第一版)一场场座谈会接连召开,从政府部门到街道社区,从资深律师到高校学者,不同的声音在这里碰撞、融合。

草案形成后,市人大常委会将其发送至各部门和单位,并借助报纸、网络平台公开发布,让立法过程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公开课”。200余条来自社会各界的真知灼见,如同涓涓细流,汇入立法者的视野,经过逐一研究、论证、吸收,最终凝结成《条例》的核心内容。

“那几个月,办公室里堆放的全是参考资料,草案文稿上密密麻麻全是各方的修改意见。”回忆起《条例》的起草过程,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综合科科长陈家永感慨道。

正是在这番去粗取精、千锤百炼之后,一部深深烙上信阳印记的法规逐渐清晰起来。它绝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在“民意恳谈”基础上的精准创新。《条例》不仅汲取了其他城市为“文明”立法的有益经验,更立足于信阳的实际,实现了从“共性约束”到“特色引领”的升华。

在明确公共场所秩序、社区文明、环境卫生等普遍性规范,为市民行为划出清晰“文明红线”的基础上,《条例》更注入了鲜明的信阳印记。

红色,是信阳最深沉的底色。“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别山精神’这样的表述写入法规,在全国的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中是不多见的。”王霞解释道,“这旨在将红色基因通过法治方式融入日常,转化为城市的内在品格。”

绿色,是信阳最动人的色彩。《条例》的匠心,还体现在对绿水青山的法治守护上。信阳农林学院园艺学院院长、教授龚守富指出:“条款明确‘不挖掘采摘野生兰草、映山红等植物’,这不仅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更是以法治培育全民生态敬畏心的关键一步。”

引领时代新风,则是《条例》面向未来的担当。面对餐饮浪费、高价彩礼等社会关切,参与起草的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拒绝高价彩礼’等写入法规,就是用法治的力量为新风正气撑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这些特色化、精细化的条款,如同“文明指南”,引导着信阳人民的文明行为。公共场所吸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遛狗不牵绳、噪声扰民等不文明行为被划出了清晰的“红线”。

当文明的标尺清晰可见、守护文明的行为有章可循,“争当文明人”便从一句口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每个人举手投足间的自然流露。

文明新风的“扎根”

早上8点,浉河区京深社区第三网格的网格员陈红像往常一样戴上红袖标,开始了每日的巡格。这位年过六旬的道德模范,对网格里的大小事务了然于胸。

“以前巡逻,随手就能记下好几条问题,这家门口堆了杂物,那栋楼前垃圾没处理,遛狗不牵绳的也得上前说道说道。”陈红指着干净整洁的路面笑着说,“现在不一样了!路面清爽了,楼道整洁了,连邻居见面打招呼都更暖心了。大家的自觉性啊,真是肉眼可见地在提升!”

这般向好的社区气象,并非偶然。《条例》出台后,信阳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不仅纳入各级考核体系,更通过一场场“宣传月”“推动周”活动,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针对以往城市管理中的堵点、痛点,多部门联动打出“组合拳”:城管部门对乱堆乱放、占道经营等市容乱象进行精细治理;公安交警部门在斑马线前守护行人安全,对不礼让行为依法查处……一系列专项整治,既展现了执法刚性,也传递了城市温度,使以往“管不好、管不住”的顽疾得到有效遏制。

这样的治理变革,让一线执法人员感触颇深。市城市管理局市容管理科工作人员张军表示:“过去劝导占道经营,常面临‘凭什么管我’的质疑。现在《条例》就是最有力的依据,执法更有底气,群众也更配合。”

善治之下,民心向善。《条例》实施以来,文明理念如春雨润物,悄然浸润市民生活。

据统计,市民对《条例》的知晓率、认同度超过95%,法治意识与规则意识显著增强。每年有近40万人次投身志愿服务,惠及群众超260万人次。《条例》出台5年来,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等善行义举层出不穷,全市涌现出好人好事2000余起,暖心故事常常上演。

数字背后,是一座城市精神气象的焕新,是规则意识与向善本能的双向滋养。“这部《条例》就像一位无声的文明导师,是地方立法引领社会风尚、提升治理能力的一次成功探索。”信阳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法学系副主任、副教授李小侠评价道,“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法治实践,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生动样本。” 一部条例,一城共识,让法归于行、德归于心、人归于城。信阳,用法治的笔墨将文明写进生活的日常,也让文明有序的今天孕育出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