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心的考古学


——读毛正天《文心解码》有感

向炜

翻开毛正天教授的《文心解码:中国古典诗学的心理美学考古》,一种奇妙的时空交错感油然而生。这本著作仿佛一座桥梁,连接着中国古代诗学的幽深庭院与现代心理学的明亮实验室。毛教授以“心理美学考古”为方法论,重返中国诗学的观念地层,在审美意识与心理结构的交织处,探寻古典文论的生命密码。这种学术视角的创新,令人耳目一新。

毛教授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传统研究多驻足于文献考据或哲学阐释,鲜少深入追问:这些诗学范畴何以能穿越千年仍直击人心?其背后是否潜藏着某种普遍性的审美心理机制?”这一追问,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新天地。他将中国古代诗学定位为“心学”的一种,这一判断精准地抓住了中国文论的精髓。

在毛教授看来,中国文化的“内重外轻”特质塑造了中国诗学独特的美学风貌。他引用刘熙载的观点,精辟地指出:“在中国宗法社会里,‘家’是人的生存中心,‘国’也是‘家’,一个大的‘家’而已。”这种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最终指向每个人的“修身养性”“正心诚意”。正如《大学》所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一链条的终点,直指人心。

从这个角度理解中国古代诗学的“心学”特质,就别有一番洞天。毛教授写道:“诗本于心性可以说是诗学的一个纲领性话题。从‘诗言志’开始,到‘吟咏情性’‘言,心声也’(扬雄)‘诗原乎心者也’(欧阳修)、‘天下无心外之物’(王守仁),千年承传,‘心’成了诗学的精髓和探讨的中心。”这种对“心”的解读,说明中国古代诗学本质上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审美心理学。

在毛教授构建的阐释框架中,中国古代诗学的内容体系全面而系统。从本体论的“诗言志”“诗缘情”,到创作论的“神思”“虚静”,再到作品论的“气韵”“意境”,最后到鉴赏论的“品味”“以意逆志”,无不贯穿着一条“心学”的主脉。他精辟地指出:“从表面上看,各有范畴,各有说法,也较松散,但从内在上看,一条心学的主脉赫然在目。诗学各论都是这条主脉上生长的灿烂的珠花。”

特别令我感兴趣的是毛教授对中国古代诗学思维特质的分析。他用“重悟不重解”来概括这一特质,并与西方诗学形成鲜明对比。他认为“西方国家早就处在商业性、契约性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对立的一面很突出,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必然是注目事物的差异性和矛盾性,把握事物就会执着掰开揉碎和拆卸的细节分析”。而中国古人则“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直观把握,以静态的整体直观方式把玩事物,其间留下情感心理的广阔空间,生发出强烈的心理感受,形成重直觉感悟而不求知解分析的特征”。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古代诗学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毛教授引用“论诗如论禅”“重悟不重解”,指出中国古代诗学走的是与西方艺术理论相反的求索之路。他进一步分析道:“‘悟’的思维具有渗透进自然万物的深层结构特点。审美主体要真正参悟宇宙生命的奥秘,就须深进自然万物的深层结构中去,让心在其中伸展跃如,悟解审美对象所蕴含的精微意蕴,达到心物的深层契合。”

在著作中,毛教授对“虚静”这一范畴的解读尤为精彩。他追溯了这一概念从哲学命题到诗学命题的衍化过程,指出“虚静:纯静空明的万有世界”。他认为虚静不仅是创作前的心理准备,更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知觉状态:“虚静作为一种审美知觉定势,其意义在于:第一,虚静状态中断了主体的日常意识;第二,虚静状态改变了主体的注意指向;第三,虚静状态强化了主体的审美潜意识活动。”这种解读,既尊重了传统诗学的本义,又赋予了现代心理学的阐释,可谓古今贯通。

对于“神思”这一范畴,毛教授的解析同样引人入胜。他将“神思”视为中国古代诗学对艺术构思的独特表述,认为其核心机制是“游心”——一种心灵的自由活动。他写道:“‘神思’作为一种艺术构思活动,其基本特征就是‘游’,即刘勰所说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种‘游’不是身体的移动,而是心灵的腾飞,是想象力的自由驰骋。”这种解读,精准地捕捉到了“神思”的本质特征。

毛教授还独具慧眼地指出了中国古代诗学概念的模糊性特征:“古代诗学的概念具有不定位和多义的模糊特点。因为重感悟,在使用概念时,往往注意类适性而不求范畴界说,成了类概念,既可以指抽象的义理,又可以表具体的实物。”这种模糊性,在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视野下可能被视为缺陷,但从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来看,却恰恰是其优势所在,因为它为读者的创造性解读留下了广阔空间。

通过阅读这部35万字著作,我深切感受到毛教授学术视野的开阔。全书引用的参考文献中,学术著作99本、期刊论文55篇。他不仅深入中国传统诗学的堂奥,还娴熟地运用现代心理学、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进行跨学科的对话。他在序言中写道:“本著选择心理美学视角,为‘文心’注入神经科学的温度:探寻‘物感’‘起兴’‘顿悟’‘神思’等范畴的感官通联,具身认知体验等,揭示古代诗学话语中潜藏的心理学原型。”这种跨学科的勇气和视野,值得钦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教授并非简单地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诗学,而是始终坚持中国本位。他强调:“这种双重透视,既非对西方理论的简单移植,亦非对传统注疏的重复演绎,而是试图在‘古今’‘中西’的张力场中,建构一种更具解释力的中国诗学阐释范式。”这种学术立场,在全球化语境下显得尤为可贵。

作为一位在信阳学院文学院兼职任教的教师,阅读毛教授的这部著作,让我对中国的古典文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我自己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我曾在文学院讲授《道德经》《逍遥游》《文艺美学》《美学概论》等课程,当时就深切感受到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学理论的紧密联系。毛教授的著作,从心理美学的角度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联系的内在机理。

在教学方法上,毛教授的“心理美学考古”也给了我很大启发。过去在讲解古典文论概念时,往往停留在字面解释和历史渊源的梳理上,缺乏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毛教授的研究示范了如何让古典文论“活”起来——通过心理学这个桥梁,让千年之前的审美经验与当代人的心灵世界产生共鸣。比如,他在解析“虚静”概念时,不仅追溯其哲学源头,还引入现代心理学的“注意力”理论,使这一古老概念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毛教授在书中写道:“本著只涉部分核心范畴,不是全面探讨,更非终极定论,而是一份开放的‘考古工作手册’。”这种开放、谦逊的学术态度,令人感动。他不仅自己致力于中国古典诗学的心理美学解读,还期待“更多学者加入这项‘文心解码’工程,让古典诗学真正成为照见中华审美精神的一面心镜”。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胸怀,体现了一位真正学者的风范。

回到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毛教授的《文心解码》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中国的古典文论并非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仍然能够与当代对话的活的思想资源。通过“心理美学考古”的方法,我们可以重新发现这些古老概念的现代价值,让它们继续参与当代文化建设和精神生活的塑造。

在信阳学院文学院任教的日子里,我深切感受到学院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毛教授就是这种氛围的营造者,不仅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探索,还支持各种教学创新。正是这种氛围,让我有机会在文学院讲授除了新闻学和传播学之外的哲学与美学课程,在我连续11个学期的教学课程中,哲学和美学的相关课程占了9个,教学相长,实现了文史哲的融会贯通。

读完《文心解码》,我仿佛跟随毛教授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心灵考古之旅。这场旅行不仅让我看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博大精深,也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无限可能。毛教授以他深厚的学养和开阔的视野,为我们示范了一种既有学术深度又有人文温度的研究范式。

期待毛教授的这一“文心解码”工程能够继续深入,也期待更多的学者加入这一事业,共同开启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的新境界。正如毛教授在序言中所说:“当宋代画论家以‘远山无皴’激活观者的空间完形心理,当文艺家借‘悲剧净化’暗合现代情感宣泄理论,中国古典文论早已在经验性言说中,抵达了人类审美心理的某些永恒之境。”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正是中国古典文论的永恒魅力所在,也是毛教授这部著作的价值所在。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