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农视野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应变之中播种希望


□李浩

农谚讲:“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是说寒露时节种小麦是最合适的。但是,如今寒露已过,我市的秋种工作还处于关键期,这并非农人怠慢或误了农时,而是面对今秋特殊天气的必然选择与科学应对。

秋收贵在“抢”,秋种重在“适时”。今年九月,我市遭遇1961年以来最长的华西秋雨,土壤相对湿度过高,加之秋收延迟,部分地区秋收、秋种“撞了车”,进一步挤压了本就紧张的农时。面对如此局面,恪守“寒露种麦”的古谚而强行播种不现实,也不科学。过湿的土壤需要时间散墒,盲动只会导致机械陷地、种子霉烂,可谓“欲速则不达”。因此,秋种“适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再是固定的时间刻度,而是一个动态的、基于科学研判的最佳窗口期。

今年秋种,以往那些“抢种狂施肥”的粗放场景已不多见,“播期服从墒情、进度服从质量”的精细理念正浸润着豫南的每一寸土地。田间地头,农机穿梭,智能化播种机取代了部分传统人力,效率和精准度大幅提升;农资店里,农户们更热衷于听从农技人员的建议,选用那些高产、优质的粮食主导品种。据悉,2025年我市遴选出优质水稻主导品种8个,这些经过严格遴选的主导品种,产量潜力大、抗逆性强,其品质也更符合市场需求,从源头上为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小切口”的变化,折射出了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向更科学、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与春种的盎然勃发不同,秋种更显出一份沉静与笃定,是给沉睡的土地预留的一份希望,是为下一个丰收季埋下的坚实伏笔,也是来年一切收获的起点,其意义同样重大。它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真正下沉一线,将技术指导送到田头,将政策扶持落到实处,让农民安心种、种得好、有奔头。

待到冰雪消融,麦苗青青,今日在沃土上的笃定耕耘,都是未来我们能够端牢饭碗最坚实的底气。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