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俊杰
清晨的南湾水库,雾气轻笼,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几只白鹭掠过清澈的水面,游鱼悠然摆尾划过水草,远处墨绿的岛屿如翡翠散落玉盘,倒映在如镜的湖面上。南湾水库75平方公里的水域宛如一块巨大的碧玉,在阳光下漾着细碎的银光,四周连绵的茶山如翠浪般层层涌向天际。
2024年,我市南湾水库凭借其卓越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成效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这座素有“中原第一湖”美誉的水库,以十年如一日的治理与守护,绘就了一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
依法治污,筑牢水源保护“安全网”
“以前偶尔会看到有人在湖边乱倒垃圾,现在这种情况根本见不到了。”家住南湾水库附近的市民李阿姨回忆道。作为信阳近70万市民的“母亲湖”,南湾水库的保护始于法治根基。2010年,《河南省信阳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的颁布,为南湾水库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随后,信阳市人民政府出台《信阳市南湾水库饮用水源保护管理办法》,成立南湾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保护格局。
不仅如此,我市还成立南湾水库水利综合执法大队和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24小时守护水库安全。同时,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科普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让保护“母亲湖”的理念深入人心。1名库区巡护员感慨:“过去渔民围网养殖、游客随意垂钓,如今人人都是水源守护者。”
系统治理,绘就山水相依“生态画”
面对流域治理难题,近年来,我市坚持 “严格环境准入强监管、陆域污染防治控源头、水域生态保护系统治”的思路,累计投资近18亿元,拆除400余家畜禽养殖户、新建8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和25座一体化污水处理站、实施16074户农村改厕、建成万亩有机绿色茶园……一系列举措从源头减少了污染,每年新增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削减量显著。在水域治理方面,清理10余亩网箱养殖,实施 “保水渔业”,投放滤食性鱼类,既平衡了库区水生态系统,又控制了水体富营养化水平。
漫步南湾水库岸边,6公里长的生态廊道蜿蜒向前,600公顷水源涵养林郁郁葱葱。通过森林抚育、封山育林等措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水库的水源涵养功能大幅提升。如今,南湾水库饮用水源地取水口国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 Ⅱ类—Ⅲ类,主要入库河流水质显著改善,一幅山水相依的生态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绿色转型,打造富民增收“金名片”
南湾水库的治理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激活了“金山银山”。通过“保水渔业”生态模式,每年投放滤食性鱼苗净化水质,“南湾鱼”品牌三年产值突破9200万元;千亩有机茶园推动“信阳毛尖”品牌价值升至79.84亿元,生态文旅产业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如今,“南湾鱼” 享誉中原,“信阳毛尖”名扬海内外,以“梦幻山水、林海茶乡” 为主题的南湾生态文旅业也蓬勃发展。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南湾湖景区人头攒动,游客们或乘船游湖,欣赏湖光山色;或走进茶园,体验采茶乐趣;或品尝特色美食,感受当地风情。南湾水库的知名度、市场吸引力和辐射带动力显著提升,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名片”。
如今的南湾水库,蓄水量达16亿立方米,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连续3年保持中营养水平,彻底告别水华风险。调查显示,库区水生植物增至54种,鱼类达38种,小灵猫、黄嘴白鹭等国家级保护动物频现。水库岸线曲折延绵,自然岸线率达90%以上。成为中原地区罕见的生态湿地标本。
眼前碧波荡漾、白鹭翩飞的南湾水库,正是信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生动的注脚。这座“中原第一湖”的美丽蜕变,不仅守护了70万市民的饮水安全,更以法治护航、系统治理、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展望未来,这颗“中原明珠”必将在持续保护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让绿水长流、青山常在的画卷在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