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紧迫感,前所未有。不能再满足于零敲碎打的临时管控,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不能只依靠行政手段和“人海战术”,必须发挥立法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制定一部契合信阳实际、彰显信阳特色、解决信阳问题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是守住绿水青山、保住蓝天白云的“关键一招”。
正是在这种“等不起、慢不得”的共识下,经市委决策,市人大常委会将大气污染防治立法提上重要日程,市政府积极牵头起草,加速推进。一场为守护“信阳蓝”而进行的立法攻坚战全面打响。
“每个条款都要沾着露水、带着泥土味”
立法工作启动后,立法团队没有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而是将脚步迈向基层,让《条例》“沾露水、带泥土”。
2019年7月9日清晨,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立法调研组,深入浉河区、平桥区的田间地头、建筑工地。“这台收割机有没有装除尘设备?”“工地的喷淋系统能不能全覆盖?”调研组认真了解大气污染来源和管控现状,探寻解决之策。当日下午,调研组召开座谈会,与基层执法人员、企业代表面对面,听真话、摸实情。
“我们发现,现有法律法规对帮助企业数据造假的第三方运维公司束手无策,这成了监管盲区。”一位参与调研的法工委同志回忆。针对这个问题,法规草案作出回应,明确规定第三方运维机构必须按技术规范操作,并设置了相应罚则。
立法过程犹如精工细雕。8月6日,法工委组织召开座谈会,会场气氛热烈。来自市司法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负责同志,以及相关企业代表、执业多年的知名律师、高校环境法专家……不同视角的观点在这里碰撞。
“信阳是农业大市,主要种水稻,和豫北种小麦油菜不一样,扬尘问题要有针对性措施。”“杨柳絮问题群众反映强烈,解决措施应该写入法规。”一条条带着信阳特色的建议被认真记录。
会后,法工委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起草团队逐字逐句推敲,既要与上位法保持一致,又要突出信阳特色;既要解决当前问题,又要留有空间。9月9日,《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登上市人大官网首页,同时发送至近200个相关单位,报纸、微信等媒体同步发布,立法大门向全社会敞开。
历经反复征求意见、数度修改完善,10月15日上午,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召开统一审议会议,针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对《条例(草案)》逐条讨论、研究、修改;下午,法制委、法工委同志驱车奔赴郑州,专程向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汇报,征求指导意见。
2019年10月29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现场,随着表决器亮起一片绿色,《信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表决通过。会场响起热烈掌声,这掌声是对立法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信阳蓝天白云的美好期待。2019年11月29日,《条例》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蓝天白云成了常态,幸福生活看得见”
《条例》实施这几年,改变就藏在日常里。抬头是天朗气清,呼吸是舒畅通透,老百姓的感受最实在。
“现在这些是标配!除尘降噪,一样不能马虎。”平桥区一处建筑工地上,项目经理李先生拍了拍自动喷淋的围挡笑着说,“起初也觉得规矩多、成本高,可如今工地干净了,和周边邻里关系顺了,项目反而推进得更踏实。这法立得对,环境好了,大家都受益。”
塔吊在蓝天下划出流畅的线条。曾几何时,建筑扬尘还是“信阳蓝”的烦恼源。《条例》给扬尘管控立了硬规矩,执法也跟得紧,无人机天上飞、监测设备地上看,工地渐渐都学会了“绿色施工”。尘土飞扬成了过去时。
息县种粮大户黄老汉站在田埂上,乐呵呵地看着收割机作业。“往年这时候,机器一过,‘黄龙’滚滚,人都看不清。现在你看——”他指着加装了除尘装置的收割机说,“干净多了!政府有要求、有补贴,俺们也愿意跟上。”
秋收时节的信阳乡村,不再被烟尘笼罩。记者所到之处,稻香代替了土味,丰收的喜悦更加纯粹。《条例》盯住了农业散尘这个特色难题,秸秆有去处、机械有改进,田野终于回归它本该有的清新模样,与“北国江南”的诗画意境更加契合。
退休教师王阿姨每天到浉河公园晨练,她说:“空气是真的好了,春天杨絮也少了。在这里锻炼,身心都舒坦。”她不知道的是,这份“舒坦”背后,是PM2.5浓度5年降了10微克、优良天数多了近60天的扎实努力。2024年,实现空气质量“三个突破”,所辖八县均实现空气质量二级达标。
《条例》的实施,不仅带来了指标的优化,还重塑了发展的底色。在法规的规范和引导下,信阳市传统产业加快绿色转型,信钢、天瑞水泥等重点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环境执法有了更坚实的法律后盾,对违法行为形成有力震慑,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意识显著增强。
《条例》实施以来,信阳市生态环境执法支队坚持刚柔并济,依托在线监测等技术精准锁定问题,对恶意违法“零容忍”。同时推行“执法+服务”,对轻微问题重教育、助整改,引导企业主动落实责任。“看到‘信阳蓝’常驻,付出都值得。”一名执法人员说,严格执法与人性化帮扶正实现环境与企业双赢。
如今的信阳,蓝天不再靠“等风来”。厂区加快绿色转型,企业主动升级设备,市民自觉绿色出行……这部带着泥土芬芳、充满民生温度的地方性法规,就这样静静守护着这片天空,让“豫风楚韵”在湛蓝天空下更加动人,让“信阳蓝”成为美丽的生活底色。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