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乎千家万户的健康福祉,维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当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时,我们不禁要问:舌尖上的安全,究竟应当托付于谁?笔者认为,行业自律、部门监管固然重要,归根结底还需依靠广大生产经营者的诚信。
食品生产经营是个“良心活”。诸如一些商贩口中常念叨所售食材生态、绿色,但这些是否真正优质,消费者往往难以分辨,而商贩却心知肚明。因此,商贩在经营过程中,就要凭良心、讲诚信。
诚信,是食品行业安身立命的基石。它并非仅仅是贴在墙上的标语、印在手册里的规章,而应内化为生产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良知的坚守。一枚鸡蛋,应能追溯其来源;一袋米面,应能坦然公示其成分。这份诚信,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健康权的根本尊重,也是企业穿越市场周期、赢得持久信任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诚信的构建与维系,不能仅寄望于企业的道德自觉。它需要严密监管的“硬约束”与市场选择的“软引导”双管齐下。一方面,法律之剑须时刻提醒,让失信者付出沉重代价,使法律成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坚固护栏;另一方面,我们每一位消费者也非被动接受者,手中的购买选择即是宝贵的投票权。当优质优价、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机制得以健全,诚信才能真正孕育出蓬勃的生命力。
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诚信正是贯穿始终的灵魂。让诚信成为行业风尚,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捧起安全、放心的饭碗。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