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坤灿
深秋时节,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一派繁忙的景象。风电叶片有序下线,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线高速运转,新能源铝塑膜项目稳步推进……园区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
在安钢集团信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合金带钢车间,全自动生产线高效运转,钢坯迅速转化为钢卷。通过智能化改造,车间在减员一半的同时,工作效率提升60%以上。作为豫东南地区重要的钢铁材料生产基地,信钢公司不仅实现提质增效,更带动形成先进钢铁材料产业链,推动建设绿色建材产业园。
与信钢公司相邻的河南杭氧气体有限公司,通过专用管道将工业用氧直供信钢公司;信钢公司刚下线的带钢成品则直达江苏国强河南基地,加工成高速护栏、光伏支架等终端产品。目前,围绕信钢公司的20余家上下游企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向精密管材高端领域延伸。
近年来,信阳高新区着力构建“一区四园”空间布局,加快培育先进钢铁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矿物功能新材料、绿色家居等五大产业链,打造九大“园中园”,推动产业从单点集聚向生态共生升级。以明阳智慧能源为龙头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构建起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运维的全链条;电子信息产业链依托专业园区,形成材料、器件到模组的完整生态;绿色家居与矿物功能新材料产业链则借助上天梯特色资源,完成了从“单一矿产”到“完整产业链”的跨越。
在信阳舜宇光学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各类光学镜片琳琅满目,产品出口至日本、韩国及欧美国家等知名光学企业。企业自主研发的蓝玻璃镜片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公司已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光学零部件制造基地。
信阳舜宇光学有限公司仅是信阳高新区聚焦“高”“新”工作定位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信阳高新区坚持以主推龙头企业发展为核心,以强化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关键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协调,交出了一份份精彩的“十四五”工业发展答卷:明阳集团完成105米陆上最长叶片试制,下线适应低风速区域的7.5兆瓦风机,建成全国领先的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鼎润科技凭借防脱落连接器等创新产品,打破国外在高端汽车领域的垄断;陆骐集团布局5家企业,产品覆盖智能家居、车载影像、医疗仪器等多个领域;信阳中部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与高校共建研发平台,突破国外在光传输模块领域的技术垄断,成为国内少数能提供全链条光技术方案的企业,其光效优化算法被纳入行业技术规范……截至目前,信阳高新区国家级孵化器年度考核连续3年获批良好(B类),综合排名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技术合同成交额、全区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强度均居信阳市首位,正加快建设成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今年7月,中亿丰苏信合作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首批项目投产,标志着苏州与信阳产业协同迈出关键一步。信阳高新区坚持“项目为王、服务为先”,建立专班推进机制,确保项目高质量落地。“首批项目的快速投产,展现了‘高新区速度’和‘政企合力’的显著成效。”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近年来,信阳高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保姆式”全程服务,坚持“一企一策”,精准滴灌。已累计为48家企业解决73项核心问题,兑付纾困资金1.21亿元;容缺办理为多个项目开辟绿色通道,“跨省通办”范围持续扩大;政策红利直达快享,税务部门落实减税降费1.5亿元,切实惠及经营主体。
展望未来,信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三化三制”改革,强化“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加强资源要素保障,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以更高水平营商环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基赋能,让这片热土成为创业者扎根成长、逐梦远航的理想之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