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制度刚性更加明确了过“紧日子”的行为边界,为新时代党政机关作风建设拧紧了制度螺栓。这既是对党的光荣传统的传承延续,更是以“节用裕民”智慧托举百姓“好日子”的战略考量。
“紧日子”紧的是铺张浪费,不是干事热情;严的是经费开支,不松的仍是担当为民。《条例》聚焦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办公用房等关键领域,从源头上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严禁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把有限财力用在利民的刀刃上。
廉以养德,俭以兴邦。党政机关带头精打细算、过紧日子,体现了党在治国理政中的战略清醒,更凸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坚定——压缩非必要开支,才能腾出更多资金投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短板,让财政资金成为滋养群众幸福的“源头活水”。
“好日子”的成色,往往取决于“紧日子”的定力。毛泽东同志一生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甚至连吃饭时不小心掉到桌上的饭粒,都一粒粒夹起,送到口中。每次吃饭,他的碗里总是不剩一粒米,认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从革命年代的“节省一尺布、省下一粒米”支援革命,到新时代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提质民生,勤俭节约始终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如今,我国发展家底日益厚实,但艰苦奋斗的思想不能丢。该花花,该省省,在行政成本上做“减法”,换来的是民生福祉的“加法”与发展动能的“乘法”。少一点铺张浪费,多一条便民之举,多一项助企实策,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各级党政机关要以《条例》为遵循,将节约理念融入日常,从一张纸、一度电、一餐饭的点滴节约做起,以“以上率下”的示范效应引领社会风尚。领导干部更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引导“节约光荣”成为社会共识,共同以过“紧日子”的行为自觉,厚植人民群众过“好日子”的底气。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