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亮
打开手机朋友圈,时不时看到一位好友发的内容,一般五六天发一次,有时三四天发一次,有时一天发几次,内容是一个老太太的生活情景。
三五张图片、一两个视频,偶尔配上音乐,制成抖音视频。老太太是主角,或立或坐,或走或跳,或说笑,或逗唱,配角是老太太的儿孙。饭桌前儿子敬酒,客厅里大儿媳与老太太跳交谊舞,马路边大儿子陪着散步,公园里小儿子陪着晨练,湖岸边小儿媳跟着扭秧歌,公园里众人围着合影……老太太身形瘦小却步态稳健灵活,笑容可掬;其他人也都乐呵呵的,像老太太的影子,亦步亦趋。里面的时间不定,地点、人物翻来倒去,就那么几个。内容有些单调,风格纯自然,没有任何美颜或其他艺术加工,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发朋友圈的是一个远房姐姐的丈夫,老太太是那姐夫的母亲,我应该叫表婶子,以前我不认识,也不甚了解。从照片和视频里看得出,表婶子活泼开朗、和善开明,唱戏,嗓音婉转,从不荒腔走板;跳舞,扭腰抹臀招式到位;拍抖音,动作神态都很上镜;拍照摆姿势,自然大方,慈眉亮眼,高贵典雅如一尊菩萨像。表婶子年轻时一定是个美人坯子,不知道评说长辈的容貌,算不算对长辈不尊重。总之,表婶子简单、快乐、富态,是个可亲可敬亦可爱的小老太太,让人由衷地感叹并为她祝福。
前几天,表婶子过91岁生日,姐夫终于不再仅限于发图片和视频了,他在朋友圈里发了篇《我的母亲是福星》的文章,介绍了母亲的生平事迹、性情品格,字里行间蕴含着浓郁的母子深情,有对母亲辛勤付出的感恩,有对母亲乐善好施的推崇,也有对母亲照顾不周的自责和对母亲福寿双全的满意。文章像一坛酝酿许久、珍藏多时的老酒,醇香绵长,味道隽永。我发现,在说起母亲时,任何贫穷的人似乎都变成了富翁,母亲的故事是他们永感骄傲的财富,而母亲的好,则如一座宝藏,永远取之不尽。姐夫如数家珍般陈列着他母亲的千般善、万般好。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表婶子的珠光宝气早已将她的子女熏染成一颗颗熠熠闪耀的珍珠,六个子女,有两个博士,还有工程师、政工师、公司老总和人民教师,人人事业有成、个个是谦谦君子。这样一个能付出、知勤奋、懂感恩、思回报、充溢着爱与智慧的家庭,何其温暖!
远房姐姐和姐夫从事教育工作,住在本县县城,表婶子和他们住在一起。后来,表婶子搬到在深圳工作的小儿子那儿,要把她慈爱的光辉洒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在每个孩子那儿,她都要去住一段时间。虽然她当时已经80多岁,但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时光轻描淡写地从她身上走过,没留下衰老的痕迹,仿佛岁月有意垂青乐观、优雅、善良的人。
4年前,姐和姐夫退休,按理说应该在家乡安享退休的闲暇时光,可老太太不在身边,他们如何能心安?就一起搬到深圳,与表婶子一起生活,正应了那句“娘在哪儿,家就在哪儿”的俗语,虽然他们夫妻俩也已年过花甲,但在母亲面前他们仍然是孩子,孩子总是要回家的。
他们一门心思地侍奉老人,专心致志地营造快乐,并把老人最快乐的时刻记录下来,拍照片,录视频,放在朋友圈里分享。
二十四孝里有个“戏彩娱亲”的故事,说的是一个70多岁的老头,穿着五色彩衣,打扮成小孩儿,故意在父母面前跌倒,又装成小孩哭闹撒娇,惹得老迈的双亲开怀而笑,我想姐夫在发朋友圈时一定没少干过这样的事。
姐夫和他的兄弟姐妹簇拥着他们的母亲,把点滴的欢喜汇集成幸福的海洋,每每看到朋友圈里他们的幸福画面,我会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指点赞,同时也点动了自己的心弦。
我的母亲与表婶子同岁,今年也是91岁,如果她还活着的话。可是我母亲的年龄定格在15年前的76岁。我也发朋友圈,走进我朋友圈的是心灵鸡汤、旅行时的风景、我某个时刻的小感触、我家人的活动,等等。里面寻不到我母亲的影子,只在手机里收藏着一张母亲的单身照,是母亲临终时放在灵柩前的半身照片。照片背景是照相馆里的红布,母亲肩膀以外胸部以下都被白条条框去了,母亲抿着嘴,看不出任何表情。
母亲活着时,她过生日或过年过节,我也回去,兄弟姐妹几个也聚在了母亲身边,不过是吃顿丰盛的饭菜,然后一哄而散。每次母亲都忙忙碌碌地烧饭,累得不行,我们走了,她收拾完才能歇息一阵。我们好像没陪母亲说过多少话,没给母亲干过多少活,更没想到与母亲合个影,总以为母亲老不了,死不了。即使是母亲病重时,我也只在母亲床边守了几回,母亲还一个劲儿地催我忙自己的,别耽搁了正事儿,我就真的离开了,那时依然觉得来日方长。其实母亲一定希望我留下,一定在内心深处无数次呼唤过自己的儿女,可是我们那时在哪里呢?在干经天纬地的事业么?
最终,母亲拖着自己的身影,默默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我生命中的那一篇叫作“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书页,写满了无奈和怅恨,连对母亲的回忆也无从生根,像一阵小旋风,不知起自何方,落往何处,母亲的面影如同一片浮萍,随着时光的水流飘向岁月深处,愈来愈模糊了。
姐夫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能陪母亲走进朋友圈该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呵!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