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实习生 王小方
余海丽,女,中共党员,潢川县上油岗乡中心校教师。20余年来,她的身影在乡村教育土地上深深扎根:从偏远农村小学的三尺讲台到乡镇幼儿园的七彩天地,从临危受命的村小校长到幼教园的领航园长。无论角色如何变换,那颗“为乡村孩子点亮希望”的赤诚之心始终滚烫,她以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奉献,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书写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生动注脚。
乡村初绽的“大姐姐”
2004年夏,师范毕业的余海丽,怀揣着对教育的憧憬,来到上油岗乡最偏远的胡林希望小学。面对众多留守儿童胆怯又期待的眼神,她在心中默念:“教育始于看见,成于陪伴,归于真爱。”从此,6公里乡村路成为她的“必修课”:春雨绵密冰冷,夏日骄阳灼热,秋风凛冽割面,冬雪严寒刺骨……但她总能哼着歌走进教室,面带笑容打开课本。
教室里萦绕着稚嫩的歌声,操场上跃动着笨拙的舞步。余海丽用爱温暖孤独幼小心灵,孩子们亲切称呼她“会唱歌的大姐姐”。在这些缺少家人陪伴的孩子面前,她俨然成了最亲近的“家人”。
幼教路上的“点灯人”
余海丽转岗至上油岗乡中心幼儿园时,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沉重的书包和超纲知识点,让天性烂漫的孩子失去笑容。余海丽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笑容还给孩子!”她潜心钻研幼教理论,虚心请教老教师,将所学融会贯通。很快,课程变为活泼的早操律动,教学融入绘画、手工、游戏等趣味元素,孩子们的笑容重新绽放。
从一线教师成长为园长,余海丽晨曦微露时到校,暮色四合时离园。精心组织各类活动,陪伴孩子点滴成长。家长们感慨:“孩子回家总念叨‘老师妈妈’,连做梦都喊着要去幼儿园。”这声声“老师妈妈”,是她用专业与温情为童真世界撑起的晴朗天空。
困境儿童的守护者
2017年,余海丽调任尤庙小学校长时,面对90%以上留守儿童和脏乱差的校园环境,她选择留下并决定要改变现状。发现一名男孩穿脱底运动鞋时,她连夜缝补,但次日男孩仍穿旧鞋。追问得知其家庭困境后,她立即为孩子购置新鞋。当男孩捧着新鞋泪流满面时,她紧拥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未来还长!”面对姐弟俩丧父失母的困境,余海丽多方联络爱心人士和公益组织募集物资,长期担任“心理导师”和“代理妈妈”。在她的关爱下,姐弟俩考入了理想的学校。这些经历印证了她“教育即救赎”的信念。
幼教园地的“筑梦师”
2019年,因工作需要,余海丽又回到了上油岗乡中心幼儿园,此时的幼儿园正处于过渡阶段,条件窘迫——仅有三间教室可供借用,活动场地极为有限。面对困境,她带领教师们亲手制作教具,精心设计各类活动,确保孩子们的快乐成长不打折扣。每日清晨,她站在幼儿园门口,微笑着迎接每一个孩子,尤其对小班的新生,更是给予悉心照料。因此,家长们常说:“只要余园长在,我们就放心!”
2022年,余海丽入党那天,她在日记本上写道:“从前,我为孩子坚守;以后,我为信仰冲锋。”
2023年秋,当新园交付使用时距离开学仅剩7天时间,校园内建筑垃圾堆积,粉尘漫天。彼时,余海丽刚做完声带息肉手术15天,发声仍然困难,医生嘱咐需静养。但接到返岗指令后,她不顾疼痛立即召集全体教师,抢天夺时备战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7天后,当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进洒满阳光的园区,看到崭新的滑梯直喊“真是太漂亮了!”,余海丽靠在墙边,笑着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此时,她的喉咙早就疼得说不出话来。
如今的上油岗乡中心幼儿园,设施完善、环境优美、课程科学,孩子们的笑声清脆——这里,早已成为乡村学子的“童话城堡”。
从青涩的青年教师到经验丰富的骨干园长,再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余海丽始终坚守在乡村教育的第一线。在胡林小学,她是播撒希望的“大姐姐”;在乡中心幼儿园,她是守护童真的“点灯人”;在尤庙小学,她是攻坚克难、守护困境儿童的“领航者”;在面对工作上的艰难险阻时,她更是勇往直前的开路先锋。
多年来,上油岗乡广袤乡村的泥土上留下余海丽的足迹,孩子们感受到她的温度,党旗下她许下庄严的誓言。她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专业的教育智慧、无私的奉献和深沉的爱,生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余海丽,这位扎根乡土的教育者,正以爱为犁、以担当为种,在乡村教育田野上继续耕耘芳华。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