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农视野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联动网” “压舱石” “暖心链”


——市供销社服务“三秋”生产纪略

□本报记者 胡俊杰

当前正值“三秋”生产关键时期,全市供销社系统充分发挥点多面广、扎根基层的网络优势,积极组织调配各类资源力量,全力以赴投入秋粮抢收工作,同时从“早”字入手,提前谋划部署,扎实推进农资保供稳价各项工作,为秋播生产有序推进筑牢坚实保障,用实际行动守护粮食安全。​

早谋划,织密保供“联动网”

市供销社立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及早谋划农资保供工作。提早召开全系统农资保供部署专题会,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建工作专班,由市社领导牵头深入县区一线摸底,全面掌握农资储备、购销渠道及农户需求,为秋播备耕奠定扎实基础。同时,建立“周通报、月会商”工作机制,及时掌握各县区、农资经营企业的农资储备供应情况,加强市县联动和区域统筹,有效化解农资保供工作中信息不畅、货源不足、品质不全等难题,为秋播备耕筑牢根基。

早储备,筑牢供应 “压舱石”

为确保农资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市供销社从完善仓储物流体系、加强储备动态管理、健全应急保供机制三方面同步发力,加快推进市县农资仓储配送中心建设,新建改建农资配送中心14个、农资连锁网463个,逐步形成“1小时农资配送服务圈”,实现农资从基层网点到田间地头的快速流转。依托全市农资集采集配联盟,精准分析研判农资供需及价格走势,动态掌握库存与销售数据,确保储备规模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制定完善农资应急保供预案,依托基层社和为农服务中心,建立乡村农资应急配送机制,确保在关键时刻农资供得上、不断档。

早服务,打造为农“暖心链”

在保障农资供应的基础上,市供销社不断提升为农实效,让农民享受到更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农资供应质优价廉。依托河南省农资集采集配联盟开展统一采购、集中配送,减少流通环节,在保证农资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建立农资动态检测系统,实时掌握农资储备经营状况和农户生产需求,及时统筹调配农资短缺品种,最大限度满足秋播生产需要。

农业社会化服务精准高效。依托 “信农服” 智慧农资平台,提供查询、订购、支付、配送一站式服务,实现 “线上预订、线下配送” 的便捷模式。积极开展 “绿色农资” 行动,推进测土配肥工作,优化化肥农药使用结构,实现减药减肥增效。积极推进“农资+农服”建设,整合农资、农机、农技各类资源,打造综合性为农服务体系。组建农资便民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精准的农业施肥技术指导。

规范市场秩序持续有力。全市供销社系统通过“淡储旺供”平抑市场价格,以分销、赊销等方式,确保农民“买得起、买得到、用得好”。强化质量监管,严格执行农资进货验收、索证索票等制度,完善购销台账,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资流入供销社经营网络。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形成监管合力,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截至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累计投入各类农机961台,完成全托管、半托管水稻收获68.3万亩,全负荷运转为农服务中心烘干设施12套,设置临时晾晒场地67处,完成粮食抢收抢烘晾晒12.27万吨,服务农民9.8万户。从秋粮抢收到秋播备耕,全市供销社系统始终以“为农、务农、兴农”为初心,在“三秋” 生产的关键环节主动作为、精准发力,用扎实的举措和高效的服务,成为保障农业生产、助力农民增收的“主力军”,为全市粮食丰收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