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涛
在中心城区一家医养结合服务中心,67岁的杨女士躺在床上,专业护理人员正在为她测量血压、指导用药。而在隔壁的儿童活动区,年轻的妈妈李女士抱着一岁多的宝宝轻松办理了预防接种手续,还在托育中心为孩子预约了日间照看服务。
这样老少同乐、共享安康的场景,正在成为我市万千家庭的日常。近年来,信阳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聚焦“一老一小”重点人群,以切实举措为生命两端织牢健康保障网,托举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我市以硬指标保障“幼有所育”。婴幼儿托育服务供给持续扩容,全市托位数已达2.02万个,有效缓解年轻父母“带娃难”;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一网通办服务全省领先,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等事项一次办结,让“人生第一证”办理告别奔波之苦。儿童健康“五小”(小胖墩、小眼镜、小龋齿、小脊柱、小营养)专项行动直指肥胖、近视等突出健康隐患。在试点县区,61.1万人次目标儿童接受了专业筛查,早期干预覆盖骨骼发育、心理健康等关键领域。行动以筛查入微、干预趁早,为61万儿童的健康未来奠定了科学基础。
面对加速到来的老龄化浪潮,我市主动作为,以精细化的服务供给,积极回应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让老年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尊严。我市创新性开展“六健”(具体可拓展为关注老年认知、听力、口腔、骨骼、心理、慢病管理等方面)专项行动,旨在为老年人提供从身体到心理的全方位守护。专项行动不仅仅是口号,更落到了实处:在全市范围组织老年健康知识大讲堂;联合专业机构开展老年痴呆早期筛查项目;推动社区设立免费听力检测点,提供助听器适配补贴;开展“老年健康口腔促进行动”,组织口腔义诊进社区、进养老机构,普及口腔保健知识。对于行动不便的65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人而言,就医是一大难题。我市组建了由全科医生、护士、康复师等组成的专业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变“坐堂行医”为“上门送医”。累计为这类特殊老人提供上门健康管理、康复指导、用药咨询、压疮护理等贴心服务达1.25万人次。
要让普惠优质的“一老一小”健康服务照亮城市的每个角落,离不开强大、均衡、高效的服务支撑体系。我市持续在该领域深耕细作。针对儿科、精神卫生等资源相对薄弱的领域,我市将特定年份明确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取得成效显著。目前,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均按要求规范设置了儿科(或儿科病区),儿科医生队伍不断壮大,诊疗环境持续改善,有效缓解了儿童看病难,特别是季节性流行病高发期的就诊压力。在精神心理健康领域,构建了更为健全的服务网络:已建成12个规范化心理门诊,为市民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初步诊疗;开设7个专业睡眠门诊,解决日益增多的睡眠障碍问题;尤其是“12356”心理援助热线,坚持24小时全天候服务,为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个体提供及时、保密的支持,成为守护市民心灵健康的“生命线”。
“让‘老有颐养、幼有善育’从美好愿景变成百姓触手可及的现实,成为幸福信阳最温暖、最动人的注脚,是我们卫生健康系统矢志不渝的追求。”信阳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在谈及“一老一小”工作时表示,每一项举措的落地,都是无数次的调研论证、资源整合与服务优化。未来,我市将进一步推动医养、康养深度融合,探索更多元的托育服务模式,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一老一小”健康管理中的网底作用,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能,书写守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增进民生幸福的新时代篇章。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