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雨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成为全球互联互通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该倡议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构建了多层次合作体系。而教育互联互通作为“民心相通”的核心载体,在促进文化互鉴、人才共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加坡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优质的教育资源、多元的文化背景以及强大的区域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据关键节点位置。
首先,中国与新加坡的教育合作,是双方基于各自发展战略与互补优势所形成的必然选择。立足于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教育互联互通承载着多层战略定位:其一,在功能层面,它旨在通过规模化、针对性地培养与交流高层次人才,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精准满足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数字贸易等关键领域日益增长的专业技能需求。其二,在制度与标准层面,此举是推动中国教育标准、课程体系与办学模式“走出去”并实现国际化的重要路径,对于增强中国教育的全球影响力与规则话语权具有深远意义。其三,在文明与价值层面,教育合作是深化文明互鉴的软性渠道,通过语言文化的传播与高水平的学术科研合作,能够从根基上促进跨文化理解与信任,为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奠定坚实的社会与人文基础。就新加坡方面而言,其独特的优势使之成为教育互联互通的关键支点。其一,得天独厚的地缘经济地位是其核心优势。新加坡坐拥马六甲海峡战略要冲,作为全球重要的航运、贸易与金融中心,其天然的枢纽角色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乃至更广阔的全球市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物理通道与经贸网络。其二,卓越的教育资源与融合的文化背景构成了深厚的合作基础。新加坡拥有全球公认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国际化的教育资源,高等教育机构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长期位居前列,在工程管理、金融科技等前沿领域享有盛誉,而成功践行并融合东西方的双语教育模式,使其成为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理念相通、优势互补的天然伙伴。最后,先进的教育治理模式与成功的国际化经验具有显著的借鉴价值。新加坡教育体系所强调的批判性思维、跨文化协作能力以及紧密的产学研融合,精准契合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新型国际化人才的核心要求,为中国提供了一条经过实践检验的宝贵发展参照。
其次,中国与新加坡的教育合作形成了以校际合作、科研协同与人才共育为支柱的立体化合作框架,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提供重要的实践范例。其一,在合作办学方面,中新两国高校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了多层次合作。自2019年以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7个院系和华南理工大学的11个院系之间签署了10余项协议,共同培养了80余名优秀学子,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高校与新加坡高校的合作。其二,在科研合作方面,中新高校聚焦前沿科技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科研平台。中新双方在合作中协同粤港澳大湾区与新加坡两地的创新与教育资源,力争打造成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示范标杆,如华南理工大学依托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等核心平台,共同建设中新创新中心,重点开展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与高水平科研成果在地转化;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自2016年起每年举办以“一带一路”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主题的国际论坛,聚焦高等教育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及中新校际合作等领域,为两国高校共商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提供了重要平台。其三,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中新高校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南洋理工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推动“3+1+X”模式人才培养,落实南洋理工大学海外实习项目落户粤港澳大湾区;厦门大学与新加坡伦敦商业金融学院合作建立了“一带一路”多元文化研究中心,提供跨国教育项目。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两国教育资源的流动,也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了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为持续推进中国与新加坡在教育合作中的高质量发展,有必要从顶层设计、重点领域、数字化创新及多元参与等维度系统规划深化路径。其一,应加强政府层面的机制化协商,建立常态化的高级别教育合作对话机制,定期评估合作进展并调整战略方向。通过签署双边学历互认协议、学分转换标准以及联合质量保障框架,减少制度性壁垒,提升合作效率。其二,在重点领域与合作品牌项目建设方面,应聚焦高附加值的合作方向,例如联合设立高水平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可推动两国高校在数字经济、绿色科技、金融科技、公共卫生等前沿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强化科研协同与人才共育。其三,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合作模式的融入,是提升合作可持续性和覆盖面的关键举措。双方可共同建设智慧教育合作平台,整合线上课程资源、虚拟实验室及远程协作工具,支持跨境线上学习、联合教研与学术交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学历学位认证、学习成果归档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可信性与操作效率,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两国教育需求与资源,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与智能化教育管理工具,为教育合作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
(作者单位系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