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信阳乡村振兴相关数据——
●全市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2.09万元。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05.38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16.23%。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49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60家;培育了稻米、生猪、茶叶、家禽、中药材等5个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创建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517.5公里。
●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241.79亿元。
□本报记者 高晶晶
202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16亿斤,比“十三五”末增加了1.668亿斤;全市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三五”末的1.5万元提高到2024年的2.09万元;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05.38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16.23%;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区21个、示范引领村259个、生态宜居村民组2203个……
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我市“三农”发展稳中向好的态势: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农业科技的应用,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农业政策落地生金,产业帮扶带富更多乡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推进,实现“村景”变“风景”,偏远山村搭上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快车”。
农业生产新“盼头”
宽阔干净的柏油路面,彩虹色的道路分界线,路的一侧是收割后的稻田,另一侧是流水哗哗的清澈河道……深秋的豫南山村静谧美好,路边民宿的房屋里传出了电视节目的声响,大门前空地上又驶来了新的车辆。
“今年上半年,小麦收成很理想,虽受旱情影响,稻茬麦亩产也在1000斤以上,总体不错。”淮滨县种粮大户谢实营谈到小麦的收成,说话间脸上不禁露出了笑容。
对潢川县双柳树镇付营村李家才来说,今年的再生稻收获增添了他继续种植的信心:“两茬的产量加起来远超单季稻,这多亏了市农业农村局和市农科院给予的技术指导。”
付出才有收获。农业生产的改变,源自政策的指引。
粮食综合产能稳步提升。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82万亩,粮食安全责任扛得更稳。将单季水稻田改造为稻麦(油)轮作的双季田,推广水稻、小麦优良品种,稻茬麦免耕直播、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生产技术,再生稻宽幅窄履收割机、农用无人机等先进实用的农机,助力粮食增产和菜篮子丰盛。
脱贫攻坚成果更加稳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925支驻村工作队3031名驻村干部坚守一线;持续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监测对象户均落实帮扶措施5.49个,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返贫致贫风险消除率达到80.3%,脱贫人口“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成效显著。中央、省、市、县四级协同发力,累计投入衔接资金122.7亿元,推动35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就业;联农带农机制更完善,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收入增速保持在8%左右、位次保持全省前三。
(下转第二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