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锁 王海洋 文/图
近年来,平桥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聚焦守护信阳老区“红绿古”资源,为老区发展贡献检察力量。
守护不朽“红”色历史,擦亮革命老区“金名片”
信阳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区域,红色资源丰富。近年来,平桥区人民检察院以高度责任感,通过多种协作机制,运用磋商、检察建议等方式,推动相关各部门形成红色资源保护合力。
“红军桥”建于1942年,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年久失修、缺乏管护,桥体损坏严重。2024年6月,平桥区人民检察院向属地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在该院的大力推动下,属地政府邀请专家对“红军桥”开展鉴定并进行保护性加固和临时修缮;区主管部门制定修缮方案,争取专项资金70余万元。如今,“红军桥”焕然一新,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生前系新四军五师排长的杨文俊烈士牺牲后,遗体安葬于罗山县青山镇。后行政区划调整,陷入“三不管”地带,导致墓碑缺失、墓体破败。2024年11月,平桥区人民检察院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相关单位履行保护职责,并会同两地政府部门研究保护举措。最终,经批准,杨文俊烈士遗体在2025年清明节前迁葬至何家冲烈士陵园。
守护秀美“绿”色生态,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平桥区人民检察院强化“检察监督+恢复性司法+综合治理”的生态检察理念,联动相关部门,全力抓好淮河行洪安全、水源污染治理等领域的重点工作。
平桥区有中小型水库160余座,曾因群众环保意识不强等原因,水库水质污染问题突出。平桥区人民检察院向11个乡镇(街道)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治理,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实现“治理+预防”目标。
平桥区位于淮河上游,部分河段流经地市交界,监管职责不清,存在私设渔网等问题。2024年11月,平桥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多种方式调查取证,会同驻马店市正阳县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开送达检察建议,并依托“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推动渔网拆除。2025年2月,两地相关部门会签协作机制意见,推进问题整改长效化。
守护厚重“古”色资源,激活文旅文创“新动能”
平桥区人民检察院依托府检联动机制,围绕古文化遗址等保护、开发与利用中的问题,推动行政机关履行职责。
城阳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7月,平桥区人民检察院发现博物馆内部分监控摄像头损坏,无法全面监控文物安全。该院向城阳城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委会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排查整治。2024年9月,管委会申报安防提升项目,筹措资金10万元维修设施设备,增加安防人员,完善巡查措施。
高梁店乡黄寨村有树龄约130年的皂荚古树。2025年6月,平桥区人民检察院发现其侧枝、树根被截断,生长环境不佳后,通过公益诉讼指挥中心受理,向区林业部门及属地政府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整改并加强排查保护。
平桥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守护“红绿古”资源,以高质效检察履职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为老区信阳实现“两个更好”贡献检察力量。
检察之剑护航老区振兴路
□本报记者 段黎明
老区的“红”是精神根脉,“绿”是生态家底,“古”是文化基因。平桥区人民检察院以公益诉讼为刃,剑指“红绿古”资源保护,既守住了老区宝藏,更为老区振兴注入司法动能,其实践值得推广。
守护“红”色记忆,该院以检察建议为抓手,推动“红军桥”修缮、杨文俊烈士遗体迁葬,让革命印记愈发清晰;守护“绿”色生态,聚焦水库污染、私设渔网等痛点,联动部门合力治理,让乡村底色愈发鲜亮;守护“古”色底蕴,依托府检联动机制,推动皂荚古树、城阳城遗址保护整治,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从“红”色资源“活起来”到“绿”色生态“美起来”,再到“古”色遗产“火起来”,平桥区人民检察院的实践,既是公益诉讼职能的精准落地,更是检察机关服务老区振兴的责任担当。期待其持续深化机制创新,以更实检察举措,护航老区在“红绿古”资源的守护与开发中,走出一条高质量振兴之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