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旅时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木匠唱响的“锅台传奇”


在固始县,有一种特别接地气、特别“香火气”的戏——灶戏!别小看它土生土长,它可是咱河南省乃至全国都少有的“独一份”地方小剧种,唱的就是老百姓灶台边的故事,主角嘛,自然少不了传说中的“灶王爷”和“灶王奶”。

这灶戏的兴起,可离不开一群“手艺+才艺”双绝的固始木匠。相传清朝咸丰年间,大旱百日,庄稼眼看要蔫儿了。一个叫杨二能的年轻木匠挺身而出,一天就造好一架“救命”水车。更绝的是,晚上收工,他不闲着,拿起竹鞭敲着倒扣的笆斗(柳条筐),就给大家唱起了灶戏《郭丁香》。唱得员外一家着迷,直接把闺女许配给了他,真叫“不怕门台高,只要会唱灶”。打那起,固始的木匠们就多了个身份——艺人。白天叮叮当当造家具、修农具,晚上摇身一变,成了戏台上的角儿。“匠艺共生”,这在戏曲界也算独门绝活了。

灶戏为啥又叫“锅台戏”?因为它特别招农村妇女们的喜爱。核心剧目《郭丁香》,讲的就是灶王爷张万良和勤劳善良的灶王奶郭丁香的故事。郭丁香美丽、能干、善良,简直就是当时妇女们的“偶像”。戏词儿都是大白话,家长里短、悲欢离合,唱得情真意切,直戳心窝子。形式嘛,起初就是一人主唱大家伙儿帮腔,后来慢慢有了简单分工和道具,甚至掰个玉米棒子就能当道具。

灶戏音乐可是融合了固始当地的花篮戏、倒七戏、端公戏和民歌的“大杂烩”,既抒情又朴实,特有生活味儿。不过,这宝贝也差点在时代变迁中“熄火”。好在金子总会发光。20世纪80年代,文化工作者把《郭丁香》整理成长篇叙事诗,还拿了全国大奖。进入21世纪,固始县更是铆足了劲保护和抢救,排演的新老剧目参加省里比赛连连获奖。2008年,固始灶戏成功入选省级非遗名录。这朵扎根乡土的小花,终于重新绽放光彩!

固始灶戏,唱的是人间烟火,演的是百姓生活。从木匠师傅的竹鞭笆斗,到非遗舞台的聚光灯,它跨越百年,用最质朴的声音,讲述着属于固始、属于中原的独特故事。到固始,别忘了打听打听,没准儿还能赶上一场原汁原味的“锅台传奇”呢!

(本报记者 周涛 袁野 整理)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