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平桥区:小红薯变身产业转型“金疙瘩”


□本报记者 张勇

眼下正值红薯收获的时节,平桥区明港镇史楼村的红薯种植基地迎来了丰收。伴随着起薯机的轰鸣声,一个个饱满红润的红薯破土而出,村民们在田间地头捡拾、分拣、装箱、打包、搬运,百亩农田里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

史楼村位于淮河河畔,独特的沙质土壤透气性佳,适合农作物生长。2021年,新上任的史楼村党支部书记邱东军决定将村里的闲置农田重新利用起来,发展规模化农业。经外出考察,引进了红薯种植,全力推动“闲地”变“良田”。现在,红薯种植面积200余亩,亩产3000斤至5000斤,以前的闲地变成了增收田。

站在田埂上,邱东军轻轻用手拂去红薯上的沙土,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这片土地变化真大呀!一年前,这里砂石覆盖、杂草丛生,是无法耕种的荒地。如今,它变成了全村村民致富、产业转型的‘聚宝盆’。”邱东军说。

红薯种植基地负责人叶万虎介绍:“我们重点选育的‘小香薯’和‘西瓜红’两个品种,具有生长周期短、粉糯香甜的独特口感,市场认可度很高,供不应求。”

在红薯分拣区,村民李苹熟练地去除红薯根须和受损部分,然后按大、中、小三个等级存放。她很满意这份工作,时间灵活且离家近,既增加了收入,又能兼顾家庭和孩子。

“从早晨干到天黑,一车接一车地装,根本停不下来!”62岁的村民秦文华挥着满是泥土的手,笑着说,“红薯种植不但使我获得了土地流转费,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一举两得。”

近年来,平桥区充分挖掘产业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推进土地流转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大力推动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促农增收。如今,田间小小的红薯成了村民的“致富薯”“幸福薯”,也成了帮助乡镇解锁产业转型的“金钥匙”。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